《優婆塞戒經》道:「世間之事,雖無利益,為眾生故,而亦學之」。
最近經歷告訴我,很多人,對世間之事,雖無即時貼身短期利益,為自身故,亦懶得學之。
一次,在內地開會,與會者是替中央電台生活台做節目宣傳企劃的,我以為做企劃宣傳,世間事就是了解市場需求的資訊倉庫,開倉後,做企劃的也沒有資訊偏食的權利,甚麼都要懂一點,毋須要「學」那麼嚴重,起碼也要「識」。但在討論到他們的節目時間表編排時,從一份內地電台聽眾習慣的調查報告中,我覺得太側重一周七天都是橫排(行內術語:horizontalprogramming),不夠科學化,以開玩笑的語氣說:這個就不太符合「科學發展觀」嘛。誰知他們問甚麼是科學發展觀,要我這個「外人」顧問解釋一番。從三講四美到八榮八恥,我在內地很多朋友都說聽到冷感,宏觀「保八」也不大了了,要切身到銀行減息才知道。可是要「活化」中央電台的形象,胡主席之言也算不得是冷資訊吧?
另一次,跟台灣唱片從業員通電,閒聊間我問到馬英九為選前提出的「六三三」承諾退票道歉,你們的反應怎麼樣?對方問我,甚麼是「六三三」,又要解釋一番。
「六三三」能否達標,關乎民生;按理,比香港更不景氣的台灣樂壇,主事人都要留意不同年齡層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能力,來一個先知先覺的企劃打算,何止要知,簡直要進行深入研究,跟對方講這個,熱臉孔碰到冷屁股,然而問到藍營推出的消費券,就熱起來了。
真羨慕這種在海嘯下依然要求存的人,繼續大無畏地活在小我的天地裏,後天下之憂而憂,而無辜的我,為這些於我生活水平無關的資訊,消耗了一些腦袋的容量,平白做了個為別人着急的太監。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