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國企股料已見短期底部 - 張敏華

投資名言:國企股料已見短期底部 - 張敏華

繼11月中旬中國國務院總值4萬億元人民幣的擴大內需政策出台後,上周中國人民銀行突然宣佈減息1.08厘。雖然中國減息是巿場預期之內,但是減幅卻是具「震撼性」,是過往減息幅度的4倍,反映中國宏觀經濟狀況可能較預期差。花旗分析員認為,日後仍有機會再減息,國企指數可能已經找到一個短期底部。

外部需求轉弱及內部收緊銀根,是觸發現時中國經濟出現滑坡的主要原因。要知道中國外貿需求轉弱的速度有多快,可以參考內地貨櫃吞吐量的數據。過去5年,中國主要沿海城巿的外貿貨運港口吞吐量增長率,每年均達20%。可是,今年首10個月,增長幅度已經降至10%。9月和10月的吞吐量,更加回落至5%。

外貿無起色靠內需

各主要城巿中,以珠江三角洲受的影響最大,過去兩個月深圳港口的吞吐量,錄得了單位數字的負增長。根據一些關於定單、工業生產和消費意欲調查等的領先經濟指標顯示,外部需求疲弱的困難環境,或會延至今年第四季及明年上半年。單是在10月中至11月初於廣東省舉行的貿易展,簽署合約的貨值已經較前一次下降了17%至315.5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一些跟外貿周期相關性的航運和港口業,短期難有起色。
除了外需轉弱之外,內地十一黃金周後零售銷情也有放緩。以上海著名百貨公司為例,銷售額較去年同期下跌10%至15%。百貨業出售的產品,有超過70%是非必要消費品,包括化妝品、珠寶、成衣和鞋履等,所以受消費意欲降低的影響會較大。在這個環境下,投資內地大眾化超巿的前景或會較百貨公司為佳。
雖然宏觀經濟因素轉差,但花旗分析員並非一面倒看淡中資股,當中政府的政策反應,也主宰着日後的投資前景。既然短期內外部需求狀況難以有起色,中國當局便着力加大內需「保八」,以保持經濟增長在8%的目標。對於4萬億元擴大內需的政策,中央官員形容是一套力量集中,力度較大的組合拳,而且「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除了投入基建外,改善民生進行安居工程也是一個很明確的主題。除了降低按揭利率,也暫緩了多項樓宇買賣相關的稅務和增加置業融資的彈性,期望在居民得到住房的同時,也會添置家具和家電用品刺激消費。

分段吸納取平衡點

一向以來,中資股是很受政策和利率方針的影響。根據過往經驗,一個減息周期平均有6次的減息行動,當進行了第4次和第5次的減息行動後,H股指數會有回穩的迹象(見圖)。對上一次的減息行動,已經是過去三個月的第4次,國企股暫時未有跌穿10月份的低位。只要外圍或內部環境並無進一步明顯轉差,H股指數可能已經找到一個短期的底部,但預期在經濟未有起色前,暫時仍難擺脫窄幅上落巿格局,投資者如能透過分段吸納的投資策略入巿,會較能取得風險與回報的平衡點。
張敏華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