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消費券:一個虛偽的故事 - 楊卓華

蘋果批--消費券:一個虛偽的故事 - 楊卓華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網誌:http://pieatapple.wordpress.com

每個政治議題的背後,往往都有一段「動人」的虛偽故事。今集虛偽故事的主角,是建議發行消費券的自由黨和工聯會,以及經常批評我們「浪費」的「環保分子」……

撰文:楊卓華

1

金融海嘯,是民粹政客最忙碌的日子。這幾天,一群政客冒着寒風跑出來當推銷員。他們有的是自由黨,有的則來自工聯會;所要推銷的,是剛從台灣盜版過來的消費券建議。

原來,一場金融海嘯,令自由黨和工聯會等驚覺「消費對經濟很重要」,於是便建議香港效法台灣,印製消費券派給市民。成本當然來自公帑。他們的想法是:消費券有期限,又不可以像現金般儲蓄起來,市民便因此會被迫消費,為社會「營造消費氣氛」。虛偽的地方是,這群政客,在四個多月前,才支持過立法強迫市民減少消費。

2

與今天不同,當時政客所熱衷的,不是要營造消費,而是要「推動環保」。諷刺的是,他們附和那套的「環保」,其實就是反消費,因為「環保分子」相信,地球一切問題的根源是「人類消費太多」,那些廉價的大眾消費,例如膠袋,通通都應該透過抽稅壓抑。政客「要為環保出一分力」,於是便投票支持膠袋稅,作為政府引入一系列「環保稅」的頭炮。

這個虛偽故事另一個主角,就是「環保分子」。平日他們最愛站在道德高地,無論我們過年用新利是封,抑或情人節送花,都會被他們批評為「浪費」。但消費券呢?政客建議總值一百四十億元,以每張面值二十元來計,消費券就要印製七億張,以「環保分子」一貫的方程式,當中消耗的紙張,就相等於砍伐三萬六千棵樹!詭秘的是,「環保分子」至今還未對此哼過一聲。

3

最浪費的,還是消費券這個構思本身。現金以外,另搞一種現金可以做得到的東西,本身就是資源上的浪費。消費券諸多限制,最後無可避免要淪為次等貨幣,一百元的消費券,人們很可能願意以八十元折現,當中二十元的價值就此浪費掉了。這麼浪費,「環保分子」為甚麼默不作聲?或者他們就是知道,類似消費券的短暫派錢政策,根據外國經驗,根本就刺激不了消費……

當經濟前景黯淡,即使派錢對消費亦無甚幫助,《華爾街日報》最近便指出,今年初美國的退稅雖然令個人可用收入一度增加,但仍刺激不了消費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