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近日向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發信,放寬准許兩大醫學院招收非本地生,但強調不應大量補貼有關學生的學費。港大醫學院今學年其實已率先招收了一名來自馬來西亞的學生入讀醫科,學費僅收10萬元,與醫科生每年成本60萬元有距離,餘額由港大補貼。中大明年也考慮招收非本地醫科生。香港醫學會批評此舉變相以公帑替他國培訓人才。
記者:梁美寶
港大及中大以往曾招收一、兩名非本地生入讀醫科,後來當局削減醫科生名額,由原來每年170人減至125人,加上非本地生當時未能留港工作一年,及不懂廣東話,難以與病人溝通,故大學多年來沒有積極取錄非本地醫科生。
不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於今年五月向港大及中大醫學院發信,指由於政府增加各大學招收非本地生的百分比,由10%升至20%,醫院管理局又指醫生短缺,每年醫科生學額因此增至約150人;雖然政府以往不鼓勵大學招收非本地醫科生,但現時也放寬。不過,教資會同時提醒院校,在招收非本地醫科學生時,必須留意有關學生能否與本地病人溝通,如其廣東話、普通話等能力。
質疑資源是否足夠
港大教務長韋永庚表示,過去因醫科生學額削減,醫管局又未能安排足夠實習名額,故港大過去只曾經招收兩、三名非本地醫科生。直至政府表明可招收,港大今年招收了一名馬來西亞籍的非本地生入讀醫科,收取學費與其他科目的非本地生相同,即每年10萬元。據了解,餘額由港大調配資源支付。
中大醫學院院長霍泰輝稱,鑑於政府放寬規定,中大打算於明年招收優秀的非本地生,但名額只約三人;學費未決定,一般與其他非本地生相若。
香港醫學會會長謝鴻興反對補貼非本地生入讀醫科,質疑「香港都有好多叻學生,醫學額都唔夠畀佢哋讀,點解要用香港人嘅血汗錢補貼佢哋,幫人哋訓練人才?」
他又質疑醫管局是否有足夠資源,提供醫科生培訓和實習,「醫科生未有足夠訓練,對社會嚟講唔係資產,而係負資產!」
話你知:醫科生成本300萬
本港大學生按修讀科目,成本有不同,但因港府規定大學劃一收學費,不設分科收費,目前每名學生每年只需付4.2萬元學費,約佔每年學位成本的18%,餘下成本由政府資助。
以每名本科生每年基本成本約20萬元計算,文科生成本較低,每年需約15至17萬元;工程或理科則約需30萬元;在眾多科目中,醫科生成本最昂貴,每年成本近60萬元。若以醫科課程共五年,其中一年需前往醫院實習計算,培訓一名醫科生所需成本達300萬元,換言之醫科生獲政府補貼較其他學科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