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海嘯令中國經濟轉弱是不爭事實。財政部公佈首10個月國企營運狀況持續惡化,國企利潤連續3個月出現負增長,存貨更較去年同期急速增長35%。統計局公佈10月份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當中工業生產指數較9月惡化,預警信號由「穩定」轉向「偏冷」,尤幸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則持續第3個月維持穩定,要令消費穩定下去,中央刺激經濟措施不能停。 記者:周燕芬
面對國企營運狀況轉壞,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刺激經濟方案,被質疑是否遠水不能救近火,但在中央眼中,方案包含短、中及長期策略,例如交通部的投資方案,若各省市發展合宜,擺在眼前的效應就是以基建刺激就業,長遠為打通全國運輸經脈。
交通部萬億投資去馬
交通運輸部規劃司副司長李興華透露,1萬億元投資計劃去馬,有關項目主要包括公路,沿海港口、內河港口航道,以及交通運輸樞紐等附屬設施的建設。若交通運輸部明年要完成投資,除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來增加中央和地方資本投入,同時也要考慮進一步吸引銀行的信貸投入。
正如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表示,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始出現下行,目前經濟的下行趨勢已經十分明顯,阻遏經濟下滑才是當務之急,但歷史資料表明,中國濟增長短期內難以依賴外需和國內消費,保經濟增長仍需依靠投資。而今次減息,有利於中小企業恢復元氣。
電力、石化業盈利急降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首10個月的國企實現利潤1.226萬億元,較去年同期下跌8.3%,降幅較首9個月加大了5.4個百分點,當中電力、石化等行業利潤降幅進一步加大。不過,最憂慮者,還有期內國企投資收益自今年3月以來再次出現下跌,跌7.7%至1533.5億元;其中中央企業的投資收益為915.8億元,下跌了11.1%,為今年以來首次下跌。更甚者,就是存貨亦較去年同期急速增長35%,增幅提高了15.9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