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面對環球金融市場逆轉,中央不斷要求金融行業加強風險管理,《上海證券報》昨日引述消息指,監管部門對非壽險投資型產品引發的風險問題高度關注,內地保監會計劃明年起,要求財險商對有關產品須先預留準備金,以警惕償付風險,即變相撥備。
報道指出,保監會近日向部份財險公司就《非壽險投資型產品精算規定》徵求意見,內容涉及八個部份,預計明年正式實施,有關該規定的配套文件亦會在短期內推出。非壽險投資產品是指,財險公司將投保人的投資本金分為保費和儲金,用於家庭財產或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產品,投保人除獲得一定保險保障,亦收取平均固定年收益率4.5%至5%,成為吸引消費者的賣點。個別進取的財險公司,在這類產品的業務規模已突破100億元(下同.人民幣),最高逾300億元。
財險:影響不大
隨着內地股市大幅調整,這類非壽險投資產品有機會出現虧損,加上產品多屬固定收益型產品,即是說虧損風險全由財險公司承擔,若市況持續疲弱,財險公司有機會出現嚴重虧損。
中國財險(2328)執行董事劉政煥接受本報查詢時稱,有關措施現正處諮詢意見階段,該公司亦正研究有關文件,具體細節如預留的準備金比例要求等,當局仍未下發。她估計,措施一旦落實,最快可望明年首季成事。劉政煥稱:「財險在這方面業務比例不多,至今年中規模約70億元,即使要應付相關業務的準備金,金額亦屬有限,故對公司不會有太大影響。」
市場人士指出,中央近期陸續提醒境內外的中資機構要注意風險管理,中保監就非壽險投資產品提出準備金要求,與中央促各金融行業加強風險管理步伐一致,藉準備金限制保險公司投資。
不過,中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駱志恆認為,內地財險業務出現虧損情況普遍,很多時都靠投資業務補貼,若措施落實,將對財務商盈利造成影響。市場估計,非壽險投資產品發行規模達200億的財險公司,準備金額約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