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投資大躍進 警惕浮誇風 - 李平

蘋論:投資大躍進 警惕浮誇風 - 李平

中國政府在本月9日公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十大措施,決定在2010年前投資4萬億元人民幣。如此大手筆,在經濟步入嚴冬之際,無疑令人振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剛過了半個月,內地17個省市公佈的投資總額竟已達到19萬億元,暴增近四倍,令人好生疑惑:白花花的銀子從那裏來?又將花到那裏去?
在最新公佈的投資計劃排行榜上,四川以3萬億元、廣東以2.37萬億元,遙遙領先,投資逾萬億元的還有遼寧、重慶、河南和地處邊陲的雲南,令上海的5,000億元、浙江的3,500億元相形見絀。這種架勢,宛若1950年代末期大躍進時代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令人擔心投資浮誇風的蔓延。
在中國政府提出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中央政府只會出資1.18萬億元,期望由此帶動社會投資。總理溫家寶還一度召集省級政府和國務院各部委負責人訓話,強調「擴大投資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如今,各地諸侯只記住了要快、要重,渾然不知要準、要實。
這股投資浮誇風,有四個問題須予以警惕。其一,慎防投資項目演變成地方官的政績工程。能夠爭取到中央投資,無論開公路修鐵路,或者辦工廠修水利,既能在當地留下口碑,又能累積日後升官的政績,地方官何樂而不為?
問題是,由於內地對官員和政府工程的監管迄今未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政績工程往往伴隨嚴重的貪污問題、質量問題。在今次「大幹快上」的投資潮中,如果中央不能有效監管,官場腐敗問題恐將進一步惡化。
其二,龐大的投資對經濟增長究竟有多大幫助?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楊開忠估算,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可能在未來數年總共帶來6萬億元以上的GDP(國內生產總值)。
但是,各省市開出的10萬億元投資,多數為三至五年的中長期規劃。其中,廣東投資2.37萬億元的「新十大工程」中,有不少交通項目的投資期為五年,但廣東去年全省固定資產總投資已達9,595億元,今後每年新增投資其實佔多大比重?各地新增投資一旦口惠而實不至,中國經濟、股市將面臨新一輪震盪,市民不能不防。
其三,地方官是否漫天開價?相對於有些地區只是以舊充新、羅列舊賬,有些官員則是獅子大開口,列出一批新項目,旨在爭取中央更多投資,因此出現「跑部錢進」(跑到中央部委要錢)的熱潮,但最終未必能獲中央批准,或者未必取得足夠銀行貸款。港商如北上參與有關項目建設,小心如1990年代投資熱時一樣踩到爛尾陷阱。
其四,埋下政策緊縮的導火線。各地增加巨額投資,名義上是要擴大內需,實際上只是政府多花錢,並未調動社會投資、民眾消費,既不能達致以民眾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目的,也不能改善經濟結構。反而,各地藉機推出一些以往未得到中央批准的項目,重複建設、環保問題在若干年後勢必引致新一輪宏觀緊縮,造成又一輪經濟波動。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