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挽救花旗後 還能救多少 - 盧峯

蘋論:挽救花旗後 還能救多少 - 盧峯

若果說GeneralMotors(通用汽車)等三大車廠代表五、六十年代美國在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Citigroup(花旗集團)就是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經濟龍頭的象徵。從美國到歐洲到中國,從香港到亞洲及其他新興市場,幾乎任何重大的商業融資協議、集資活動、金融市場變革都看得到花旗的直接或間接參與。有不少人甚至說,花旗就是現代銀行的化身!
只是,現代銀行的化身也逃不過近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最嚴重的銀行業危機的衝擊。自次按風暴爆發後,花旗的股價開始拾級而下,到近幾個星期已潰不成軍,不斷跌破低位;單單在上個星期,花旗股價已下跌超過五成。而有關該公司的不利傳聞如虧損嚴重,營業額倒退,要出售業務或整家公司賣盤等更是不絕於耳,令美國以至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安,擔心出現新一波及更大規模的金融海嘯。
對人心已極度虛怯的美國以至全世界來說,花旗這個名字有豐富的象徵及實質意義。一旦花旗倒下,將有更多投資者及存戶質疑美國及全球銀行體系是否健全,將有無數的銀行、投資銀行、企業及私人客戶蒙受重大損失,令金融及經濟秩序難以再維持。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美國政府經過周末的反覆談判及考慮後定出極罕有的大規模拯救方案,一方面注入新資金加強花旗的財政實力,另一方面為花旗的不良資產包底,總值高達三千多億美元,從而消除市場對花旗可能因「有毒資產」太多而財政不穩的憂慮。
這是美國政府繼拯救房利美、房貸美及AIG後另一次大型救市行動,七千億救市基金在多次注資、入股及貸款後則剩餘三千多億美元可用。從短期穩定市場情緒,從避免花旗倒下引發新一輪金融海嘯來看,美國政府動用大筆公帑挽救花旗是自然及合理的做法。
問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拯救行動並未能讓金融市場回復較正常及穩定的運作,金融體系的資金黑洞仍然在不斷吞噬金融機構的資金、資本及穩健性。原來被視為較穩健的傳統商業銀行如花旗、渣打也成為被質疑、被衝擊的對象。結果渣打銀行要宣佈供股集資以增加銀行資本,花旗則要由美國政府出面拯救。若果這樣的信心危機繼續向其他大型商業銀行擴散,若果有其他大型商業銀行集團要被迫找尋各種方法救亡,信貸緊絀的問題固然難有改善,經濟衰退固然會進一步惡化,各國政府包括美國政府能否繼續力挽狂瀾,拯救受困機構避免倒閉,拯救金融體系避免崩潰也是疑問。
事實上美國政府及其他發達國家政府已動用極龐大的資金、資源挽救金融機構及整個金融體系,美國已押上七千億美元以上,英國也超過五千億英鎊,其他如德國、瑞士同樣拿出數千億美元。再加上刺激經濟方案又要花上巨額資金,他們手頭上的彈藥所剩已有限。要是再有大型商業銀行出亂子,又或是金融體系內的「有毒資產」比預計還要龐大,各國政府未必能再擠出額外的資金救援,各國政府未必再有能力穩住市場信心。到時候整個金融體系還有甚麼方法可以抵擋「海嘯」、還有甚麼方法避免崩潰呢?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