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勝選原因,已有許多分析。但我最近讀到台灣作家王文華的一篇文章,卻有獨特觀察,他認為奧巴馬的勝選,是因為他的競選策略與風格,反映了二十一世紀的價值。這也就是說,他的當選,不僅是因為共和黨布殊的劣績,甚至也不是他打種族牌或年輕牌,不是他提出「變革」口號,而是他超越二十世紀的思維,體現新世紀的價值觀。
首先是募款方式,無論是民主黨初選的對手希拉莉,還是共和黨的麥凱恩,募款對象都是濶佬、菁英、大商界、大企業,但奧巴馬卻用一批年輕人,建立史上最大的網絡捐款機制,從小額捐款及這些捐款背後代表的選票,先後把兩個競爭對手拋離。
這反映新世紀網絡時代的價值觀。網絡講公開、分享、合作,靠群眾,不靠菁英。上世紀那種天縱英明,從上到下,強勢動員的溝通方式,在網絡時代已失靈了。
其次,是奧巴馬超越二十世紀壁壘分明的意識形態對立觀念,也超越黨派與種族。他雖是民主黨員,卻毫無意識形態包袱,務實地遊走在左右派之間。當布殊十月初推出金融紓困方案時,奧巴馬在參議院為死對頭布殊拉票;當媒體問奧巴馬對佩林十七歲女兒未婚懷孕的看法,奧巴馬沒有落井下石,而是寬厚地說,「我媽媽懷我時也只有十八歲。」美國的立國精神是容忍異己,擁抱多元,這種精神在網絡普及時代已不是理想而是成為現實了。奧巴馬正走在這種現實的前端。
其三,是奧巴馬在外交政策上,放棄當老大哥,不做超級霸主,而只想充當與各國包括與敵對國家溝通的協調者。其四是不搞激情,冷靜穩定。其五是回歸經濟和教育的基本面。有關這幾點,明天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