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環球股市蓬勃發展,基金的銷售量也跟着水漲船高,一路長紅。許多人購買基金也自然希望在短時間內便能獲利。因此,很多人在挑選基金時會跟着大熱門追,並且會購買風險較高的股票基金。當大市「蒸蒸日上」時,投資者固然能夠賺得優厚回報;但當股市開始下落時,這些投資亦難免受到牽連。投資者不禁要問,到底是那個環節出了錯呢?
其實投資基金與股票買賣大不相同,基金投資着眼於中長線的收益,因此若按照操作股票的步驟來決定投資那些「當紅」的基金,程序上是不太恰當的。基金理財歸根究柢的基本原則,應是從「了解自我」開始。
從了解自我開始
建立個人投資組合可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根據自身的年齡、投資目的、投資年期與資金需求等個人條件來擬定投資方向。
第二步則是計算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基金的回報與風險是相對的,潛在回報越高的基金,下跌的風險亦會相應增加。因此投資者在作出決定前必先了解自己在一定時間內所能容忍的最大損失比例。
第三步,根據上述兩項條件,選定債券和股票等不同的資產類別,並決定它們在投資組合中所佔的比例。
第四步,再依照個人投資金額的多寡,從各資產類別中挑選一款或多款基金進行投資。因此,選擇基金種類或品牌應該是「個人理財四部曲」中的最後一章,而非首要步驟。
另外,在同一類型的資產中,往往有許多不同的基金可供選擇,投資者除了要選擇可靠的基金品牌外,更要充份了解基金本身的屬性、投資目的以及其風險程度。
以美國政府債券基金與高息基金為例,兩者雖然同屬固定收益基金,但在投資報酬率、風險程度以及與市場的相關性等三點上,卻是截然不同。例如美國政府債券是投資於由政府擔保的高信貸評級債券,而高息基金則可能投資於孳息率較高的、但風險亦同樣較高的企業債券。故此兩者在面對市場波動時,其表現可能大相徑庭,投資者不可不慎。
許多人在購買基金時常會問:現在投資某項基金好不好呢?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基金投資沒有捷徑,也沒有指示牌。每個人的條件不同、理財目標也不相同,因此適合投資者甲的基金,不一定適合投資者乙。
投資者在理財時,應充份檢視個人的基本需要及目標,建立符合個人需求的投資組合,如此一來,不論來襲的是金融海嘯還是金融龍捲風,亦可從容面對。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