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黃菜、炸八塊…… - 李碧華

攤黃菜、炸八塊…… - 李碧華

當有水貨走私蛋出現時,那就是「身價」。三聚氰胺威脅下鬧蛋荒,雞蛋漲價三至五成。餐廳為減少用量紛紛改餐牌,或以「單蛋」代替「雙蛋」。連鎖快餐店不動聲色加了兩次價。早餐時段,兩名中學生對話。
甲:「阿媽叫我食太陽蛋唔好食炒蛋。」
乙:「我知,太陽蛋清楚見到係兩隻,如果炒蛋,打成蛋漿一定唔夠數。」
看,這是師奶的心得,可憐天下父母心,不過為了孩子的營養吧。大家聽了亦有感:
「一隻健康無毒的好蛋愈來愈稀罕。」
「不知什麼時候,蛋已成為『上菜』了。」
忽省得,在北京吃炒蛋,已喚作一道「攤黃菜」。但雞蛋不過尋常食材,便宜有益,隨時隨地隨意。只今日吃不上,它才「稀罕」。為什麼不直呼「蛋」而改名?像「囗黃菜」、「炸荷包」、「甩果湯」、「木須肉」(打碎的蛋炒肉、炒飯、放湯,都喚「木須」或「木樨」)。還有,雞蛋稱「白果」,鴨蛋是「青果」、雞蛋糕是「黃糕」……
清代起,宮中太監沒了生殖器,特別忌諱,除了「蛋」,連「雞」也避而不說。雞雜碎改「什件」、醬雞改「醬牲口」、鹵雞改「鹵牲口」。誰當缺了雞巴的公公面前點炸雞塊,他跟你過不去──所以這道菜,已改成「炸八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