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初經崑劇發燒友任女士的推介,第一趟見了來自北方崑劇院的侯少奎老師,那時對北崑藝術一無所知,面對侯老師,是有眼不識泰山,他贈送了一本丁亥年的月曆,那是他的粉絲(fans)於丙戌年亥月送給老師從藝五十周年的禮物。丁亥年是二○○七年,那是說侯老師一九五七年開始繼承他父親的侯派北崑表演藝術,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的表演生涯,演出〈夜奔〉、〈單刀會〉等著名劇目。
丙戌年亥月侯迷聯誼會傾情奉獻的掛曆,有李元霸的四平山,高寵的挑滑車,鍾馗的嫁妹,關公的單刀會及水淹七軍,嚴佩韋的五人義,高登的艷陽樓等的造型照,雙月掛曆則有侯老師書寫的新水令,唱的是單刀會,然後是姜維的鐵龍山,李元霸的四平山,趙匡胤的千里送京娘,武松的打虎,林冲的夜奔。
○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晚在香港中文大學利希慎音樂廳終於有機會聽到侯老師唱夜奔的〈折桂令〉,千里送京娘的〈梁州第七〉、〈賞花時〉、〈逍遙樂〉,刀會的〈新水令〉、〈駐馬聽〉、〈胡十八〉,對北方崑曲,有了初步認識。站在台上的侯少奎,與在台下的是兩個人。藝術家站在台上,散發出來的是他演繹歷史人物的魅力,唱出他們生命中某一時刻的內心世界,豪邁的古時英雄,也有感到蒼涼,悲嘆人間種種不是的時刻。侯老師用他嘹亮的歌聲,把我們帶到那又遙又遠的年代,分享風流人物的人生片斷。
○八年十月希望與侯老師及到城大做研究的劉靜一起午膳,那麼巧,那天下午颱風到訪香港,午飯之約被迫取消。再見他們二人,已是個多月後的事了。侯老師說喜歡吃海鮮,「香港的海鮮特別好,北京可吃不到啊。」午膳時,侯老師說要返回北京,他大腿的血管堵塞,得回去及早治理。
○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晚終於聽到侯老師在台上唱演出他的看家本領,劉靜和他合唱千里送京娘都唱得精采,可惜唱得太少了。意猶未盡。
演奏的北崑樂隊,有點喧賓奪主。江南崑曲奏樂,音韻似乎柔和一些,沒那麼吵耳,伴奏樂師,主要是為主唱者做搭橋鋪路功夫,營造氣氛,好讓主唱者展示他的功夫。當晚要是全屬文人唱,不靠鑼鼓之聲,效果會更好。
侯老師融合了崑曲和京劇兩者之長,演變出侯派唱腔的獨特風格。那一個晚上,他展示了他的功力。場刊刊登了一篇談〈侯少奎的侯派唱腔〉的文章,作者黃鍾大呂指出侯少奎「成為北方崑劇院演員之後,啓蒙老師是北崑藝術家陶小庭和南方曲家葉仰曦、吳南青等。他體會陶氏唱腔中北崑的豪放、剛勁與鄉土氣息,又學習葉、吳兩氏南崑的文雅、細緻。當然,在唱腔藝術上,他繼承了父親侯永奎的侯派特色。」
蘇州崑劇院與北方崑劇院如何推動崑曲,我所知有限,但侯少奎樂意為南方傳授北方的〈華容道〉的演繹方式,互相切磋,有此識見,可見現今為了崑曲傳承,有心人都願意多走一步路,為崑曲貢獻一分力。
錯過了城大的侯少奎講座,卻有幸在侯老師離港返回北京前一起午膳,老師沒有架子,沒有誇說他的表演生涯的光輝歲月,他寫得一手好字,他寫的新水令中「大江東去浪千疊,趁西風駕著這小舟一葉」,流露出豪邁之情。那天晚上他唱單刀會〈駐馬聽〉,由「好一個年少的周郎,恁在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然後關雲長告訴周倉「這不是水,這是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聽眾忍不住叫好,反應來得那麼自然,叫好,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