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英文家書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張愛玲的英文家書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張愛玲為了生計,1961年底應宋淇之邀到香港寫劇本。張愛玲這時已是美國「過氣」作家賴雅(FerdinandReyher,1891-1967)的眷屬。她不得不「拋頭露面」出來討生活,因為養家的擔子落在她身上。賴雅在二、三四十年代活躍美國文壇,一度曾為好萊塢寫劇本,週薪高達五百美元。張愛玲在1956年跟他結婚時,他的寫作生涯已走下坡,再難靠筆耕過活了。六○年代中賴雅中風癱瘓,頓使「小女子」的重擔百上加斤。
留港期間,張愛玲給賴雅寫了六封「家書」,早有中譯,但高全之拿原文來比對後,發覺失誤不少。這時張愛玲跟賴雅結婚已四年多,雙方的脾氣、興趣和生活習慣都摸得清楚。寫信時,只消露眉目,對方已看到真相,不必事事細表。
這六封信的英文顯淺如我手寫我口,要譯成中文亦舉手之勞。先前的譯文有「失誤」,是因為那些張愛玲認為不必向賴雅「細表」的關節,非經「考證」難知究竟。她在二月十日的信中向賴雅訴苦說:「自搭了那班從舊金山起飛的擠擁客機後,我一直腿腫腳脹(輕微的水腫病)。看來我要等到農曆前大減價時才能買得起一雙較寬大的鞋子。……我現在受盡煎熬,每天工作從早上十時到凌晨一時。」
信末有這麼一句:Sweetthing,youdon'ttellmehowthingsarewithyoubutIknowyou'relivinginlimbslikeme。
高全之新書《張愛玲學》是《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鈎沉》(2003)的增訂版。在〈倦鳥思還──張愛玲寫給賴雅的六封信〉一文,他重譯了這六封信,並附上了原文。更難得的是,他把原件「晦隱」和沒有「細表」的段落一一加了注疏。
先說上面的英文引文。高全之譯為:「甜心,你不告訴我你的近況,但是我知道你和我一樣活得狼狽不堪。」高全之最見工夫的是在有關livinginlimbs注疏上的「鈎沉」工夫。他說譯為「狼狽不堪」是為了避免「軀體衰弱(形同枯槁)」的種種聯想。Livinginlimbs亦有喪失生存意義的隱喻,因為卡繆(AlbertCamus,1913-1960)說過:Toputitallinanutshell,whythiseagernesstoliveinlimbsthataredestinedtorot?高全之譯為:「為何如此熱切在這終究會腐朽的軀體裡活著?」
張愛玲在信中用了livinginlimbs這種字眼,就她當時的處境看,用高全之的話說,反映了她「灰頭土臉」的落魄心情。為了趕寫劇本,害得眼睛出血。美國出版商不早不晚,這時來了退稿通知。經濟大失預算,迫得接受「痛苦的安排」:向宋淇夫婦借錢過活。恐怕對她打擊最大的是她提前完成了新劇本時,「宋家認為我趕工粗糙,欺騙了他們。」這封二月二十日發出的信這麼結尾:「暗夜裡在屋頂散步,不知你是否體會我的情況,我覺得全世界沒有人我可以求助。」
《傳奇》作家腿腫腳脹,卻要忍痛穿着不合大小的鞋子走路,苦命如斯,真的是livinginlimbs。這六封英文寫的家書,讓我們看到張愛玲「不足為外人道」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