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第五台及社會服務聯會合辦節目「生活存關愛」,並與本報合作此欄,為讀者介紹社會福利的理念及提供相關資訊,讓市民有需要時可積極求助。節目逢星期二晚7:30pm-8:00pm於港台第五台播出。網頁: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5/lifeislove/(直播及重溫)
一些個別的社會事件總會觸動公眾神經,對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產生誤解,甚至偏見。
新生精神康復會服務協調主任游秀慧指出,80年代一名精神病患者走進元洲街一間幼稚園傷害幼童的事件,令公眾對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產生恐懼,每談到精神病,都誤以為與暴力行為有關,不利康復者融入社區。
公眾教育消除偏見
這種偏見一直在社會上流傳,每當政府或福利機構計劃建設精神病康復中心、宿舍或訓練中心時,在該區必定引起爭議,居民群起反對,90年代的九龍灣麗晶花園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游秀慧說,只有加強公眾教育才能消除偏見,最有效方法莫過於讓社區人士親身接觸精神病康復者,故社福機構經常安排居民探訪服務單位。再者,社會企業也具有示範作用,透過銷售商品和服務,讓精神病康復者展示工作能力,令公眾更認識他們。
此外,預防精神病也是公眾教育的重要一環。游秀慧指出,精神病患者由發病到第一次求診,一般相隔24個月,若巿民能察覺自身問題而及早求診,對減輕病情及康復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