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耗力大收效少 消費券不可行 - 盧峯

蘋論:耗力大收效少 消費券不可行 - 盧峯

在台灣政府宣佈派發每人八百多元(港幣)的消費券刺激消費、挽救疲弱的經濟後,香港也有政黨及商界人士提出類似的建議,認為特區政府可以向全港市民每人派發一千元的消費券振興消費,減輕零售業面對的壓力,從而紓緩經濟下滑的勢頭。
面對前所未見的金融海嘯,各方面包括政府、政黨、商界當然應該全面考慮及研究各種不同的救市方案,以盡可能減低金融海嘯的破壞力。但是,我們認為消費券對零售業幫助極為有限,對提升消費信心也毫無幫助,更沒有任何長期的經濟效益,反而可能會妨礙必要的經濟調整。故此我們認為特區政府不應該接受派發消費券的建議。
首先要明白,市民開始大幅縮減消費開支,開始減少購物並不僅僅因為股市大跌或樓價下跌,更重要的原因是經濟前景極不明朗令大部份人傾向保守,傾向減少消費開支。事實上誰也不知道金融海嘯何時會完結,誰也不知道金融海嘯的後遺症會維持多久,有的學者預計衰退至少維持兩年,較悲觀的則估計不景氣將持續四、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正是這樣不利的環境令消費者卻步,令消費者沒有信心、沒有意欲消費。即使特區政府真的派發一千元消費券甚或是現金,市民對經濟前景的憂慮也不會減輕,他們的消費信心也不會有改善。換言之,派發消費券根本無助改善消費信心,更不要說刺激經濟了。
此外,當消費者對前景缺乏信心時,當消費者對本身的經濟處境有憂慮時,他們最自然的反應就是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希望有能力、有準備熬過困難的時刻。任何額外的收入將會大部份變作儲蓄而不是投入消費市場。在這樣的心態下,政府派消費券或現金都會很快流進銀行,變成市民的儲蓄,零售商的得益將會非常有限,甚至毫無幫助。像這種耗力大而收益少的措施實在不值得支持。

另一方面,消費券在運作上也會引發大量的爭議,也會出現很多問題。若果政府讓全港七百萬市民都得到一千元的消費券,這意味億萬富豪巨賈都可得到,這意味不需要政府資助的人都得到。對有限的公帑來說,這樣的做法並不合理。
假若只限中低收入家庭才能得到消費券,如何為收入劃界將是個極頭痛的問題,也肯定會惹來大量抗議之聲;而政府更要花上大量人力及時間作資產及收入審查。結果每一千元的消費券政府可能要花一百甚至數百元的行政費。像這種行政成本高昂的救市措施有甚麼理由推行呢?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消費券或類似的派錢措施可能會妨礙必要的經濟調整,特別是商場、商舖的租金調整。事實上,生意額可能下降只是零售業特別是中、小型商號面對的其中一個困難,租金不斷上升對他們的影響更大。現在經濟逆轉,前景變淡,正正是促使商場、商舖調低租金的時候;要是特區政府突然大手派消費券或派錢,商場、商舖擁有人便可能企硬不肯減租,或至少再觀望一段時間。對零售商特別是中、小型零售商來說,這不是好事變壞事嗎?
非常時期有的時候當然需要用非常的經濟措施。但在推行任何非常措施前都必須小心衡量它的利弊及是否有效,不能藥石亂投,否則只會耗費大量珍貴的資源。派發消費券正是這種耗力大、爭議多、收效少的措施,特區政府還是不要推行吧!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