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官員又亂說話,叫全港的打工仔,減半支薪,一起共渡時艱。
今天人人都在支全薪,由於氣氛不好,尚且不敢消費,薪金如果只剩一半,市面的飲食零售業,還像甚麼樣子?為甚麼副局長不帶頭減一半薪?高官的言論如此反智,民間醞釀躁狂的情緒,一點也不出奇。
殖民地時代,政務官和司級官員,不會講這等廢話。英國人當主人,下面的政務官,也就是所謂AO,嚴格來說,不能算是「官」,而是「吏」。
中文的「官吏」,有很大分別。官是中央政府委派的,中國的朝廷,官分九品,下分正從,共十八級,派到各地統治,到了地方,就要靠本地的「吏」來執行官意。「吏」也是一種小小的文官,他們跟差役一類隸卒捕快不同,而且是本地人,熟知本地習俗語言,像蘇東坡,本來是四川人,貶謫到湖北和海南,還是一介大官,到了地方,蘇東坡不懂海南話,就要靠本地的「吏」來做「盲公竹」。
英國的文官制度學自清朝的中國,管治全球的殖民地,也把中國的「官吏」用權術用到毫巔。外派的總督從衞奕信、彭定康到印度的蒙巴頓,都出自倫敦的九品正從官系,總督到了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由十九世紀末開始,起用本地人做政務官,在印度,用受過精英教育的印裔人。
在馬來西亞,用馬華混血的「峇峇」;在香港,起用AO,嚴格來說,都不是官而是「吏」。
香港特區十年,「商人治港」試驗過,失敗了,想試一試「公務員治港」,但公務員只是吏治出身,如何會有官的氣質和思想方式?在中國文學史上,蘇東坡、柳宗元、歐陽修,到後來的曾國藩、左宗棠,文武並善,留下英名的大都是「官」的一級,「吏」是不能留名的。
先天缺陷,後天不足,開口就胡說八道講廢話的,從來沒有官的修為,他們連「官」也不會做。香港的結構有問題,以後都不會好,這是事實,事實說出來,沒有人覺得舒服,跟告訴你患了癌症一樣,確實是患了癌,這是事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