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報以「《海角七號》CAPENO.7衝破金融海嘯」為題,整版篇幅報導電影《海角七號》熱爆台灣,不僅創出票房紀錄,而且還引發周邊龐大商機。
除了《海角七號》之外,台灣影片《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在台灣也都叫好兼叫座。以「海角現象」為標誌,台片今年鹹魚翻生,不僅走出了近三、四十年的頹勢,而且走出新路,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一般認為,經濟陷入衰退時期,百業凋零,各行各業都不會有好景。然而,電影業可能是例外。歷史上的票房冠軍《亂世佳人》和《金剛》,都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上映。1992年,美國失業率達10.8%,《ET外星人》卻創下連續十六周票房第一的紀錄,累計票房逾四億美元。其他如《大白鯊》、《魔戒》等賣座電影,都是在經濟正陷入衰退或剛走出衰退時上映的。美國電影協會統計,美國經濟2001年3月至11月出現衰退迹象,但2001年荷李活電影票房卻從上一年的77億美元增長至84億美元。
經濟衰退使不少家庭決定取消夏季旅遊以節省開支,但他們卻更願意進影院看戲。因為,人總不能整天愁眉苦臉,總要有點娛樂。與花1000美元去度假相比,花10美元買電影票顯然容易得多。
電影被稱為「造夢機器」。在經濟拮据的時候,大家更需要尋夢,走進影院可以得到一些慰藉。
雖說如此,但電影仍要走出自己的路。近年來電影製作的「盔甲熱」,既須鉅額投資,又與現實生活不大相干。看來這些「盔甲」不會再熱啦。現在的經濟環境,斥鉅資的片商很少了。而困窘中的市民,需要的可能是更多溫情,而不是一味打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