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與吉野家 - 塵翎

麥當勞與吉野家 - 塵翎

在香港,麥當勞都是人頭湧湧的,小孩尤其多。在紐約,經過麥當勞,很少進去,有次在東村等人,風太大,想買一杯熱咖啡暖手,見星巴克擠滿人,就轉去對面那家麥當勞。空蕩蕩的,竟還開着冷風。客人多是老的、看來像是低下階層的、或省吃儉用的留學生,本地年輕或中產顧客鮮見。
這家漢堡包速食店在老家已在走下坡,好像是一個必然的循環,社會學裏把「麥當勞化」等同全球化,可能要修正。有時發展到一個地步,往往是下坡道。「麥當勞化」只剩下那個速食營運系統繼續擴大影響力,但「麥當勞」的重要性已經是字面意義多於實質飲食影響力。
紐約確實是一個萬國文化集中地,好處是不同國族生活文化來到這裏,都會保留它原來的特色,融入美國文化時仍有自己的個性。例如美容事業,日本人開髮型屋,韓國人開修甲店,中國人做腳底按摩,都打入主流市場,而不是某類高消費的小眾服務。
速食店還有一家日系的吉野家,有時我去吃牛肉飯,看那些日本顧客就覺得好玩。店子當然比美式速食店更整齊光亮,而顧客多是勾留異鄉的日本人,即使是一盤快餐,仍自行擺設得精美,用筷子用得小心翼翼,談話小聲,使旁邊的美國顧客顯得舉止粗魯。
其實美式速食店也有很精緻的部分,服務很個人化,咖啡不隨便,還要分用甚麼奶、有沒有咖啡因、放甚麼糖,分類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