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院管理局每年獲300億元撥款,一直被詬病向醫院分錢不公平,該局行政總裁蘇利民承認撥款機制欠透明度,不能按各院實際工作量及服務質素派錢,故明年試行按表現撥款,把疾病分成1,000種計算撥款;同時把明年服務需求增長限於2%。病人組織擔心經濟不景下把服務增長封頂只會令病人大排長龍。
資源分配更到位
蘇利民表示,該局撥款一向採用過往基數及人口計算,有用得不其所的問題,欠缺提升效率及服務質素的動力,「醫院做多一點、質素做好一點,都未必有更多撥款」。故建議下財政年度起改用一套「績效撥款」(PayforPerformance)制度,準確計算診症項目作撥款基礎,令政府資源分配得更公平及到位。
撥款主要以病例組合計算,局方會把疾病分為1,000種,例如急性心肌梗塞也會分三個撥款價格,包括沒有併發症、有併發或出現嚴重併發症,院方會按這類疾病成本計算一間醫院實際需要多少資源,較現時籠統以心臟病計算成本更仔細。
預料一向獲撥款較少的聯合醫院或屯門醫院,會因為病例數目較多而獲較多撥款,但如瑪麗醫院這類教學醫院治療較多奇難雜症,撥款增幅可能降低。但蘇利民透露,由於政府來年會增加資源,故沒有聯網會被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