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尿床是人生必經階段,並會隨成長而消失。有兒科醫生指部份人到十多歲仍繼續「瀨尿」,心理及社交大受影響。曾有18歲少女未能擺脫瀨尿困擾,因晚晚尿床而自卑,更不敢參加宿營活動或到朋友家過夜,試過中西醫、心理學等治療均無效,最後接受三管齊下的新治療方法,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半年內將夜遺尿問題掃走。 記者:梁瑞琼
兒科專科醫生兼加拿大卑詩大學醫學院教授陳滿章指出,兒童一般在4歲便不會尿床,約三成兒童仍會持續在睡覺時瀨尿,但問題會隨着成長而慢慢消失,但少數人尿床情況卻不會改善,一直纏繞至十多歲,情況嚴重的患者在日間也會瀨尿。
陳滿章指,夜遺尿通常由尿道感染、腎臟抗利尿荷爾蒙分泌不足、膀胱太小等引起,以往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患者的泌尿系統功能,傳統治療方案包括處方荷爾蒙藥物或進行擴大膀胱手術等,但若測試證實其腎臟、膀胱、荷爾蒙分泌沒有異常,則會判斷夜遺尿會「大大吓就冇」,毋須任何治療。
不過,醫學界近年發現夜遺尿不一定隨年紀消失,陳滿章指,曾有一名18歲少女,自小受夜遺尿問題困擾,「佢唔單止晚晚尿床,有時朝早緊張都會瀨尿,所以要過夜嘅活動佢都唔敢去。」她曾向中西醫、心理學家及社工求助,但一直未能解決問題,母親更擔心女兒會「嫁唔出」,最後嘗試一種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創新治療方法,半年後終於擺脫尿床。
他指出,若傳統治療模式不能有效控制夜遺尿,可考慮採用一種包括多方面治療的創新醫學模式。若患者泌尿系統功能正常,也有三種可能性會導致瀨尿,包括抗利尿荷爾蒙受體(receptor)敏感度不足,令有關荷爾蒙未能發揮作用;或膀胱控制異常,小量刺激也會收縮遺尿;以及連接腦部及膀胱的神經系統出現問題,令膀胱不受中樞神經控制,引致夜遺尿。
藥物組合因人而異
治療方案會針對以上三種病因進行,陳滿章表示,患者一般接受為期約六個月的藥物治療,以改善荷爾蒙受體、膀胱控制及中樞神經問題,從而根治尿床。今年約有30宗夜遺尿求診個案,約九成接受此療法半年後,已有顯著改善,但每名患者病因有別,故藥物組合及份量也因人而異。
夜遺尿可以是患上一型糖尿病、腦下垂體腫瘤等疾病的先兆,陳滿章提醒家長若子女的尿床問題嚴重,應盡快求診,以確定是否由嚴重疾病引起。
夜遺尿常見原因
‧尿道感染
‧抗利尿荷爾蒙分泌不足
‧膀胱太小
‧心理作用
‧抗利尿荷爾蒙受體敏感度不足
‧中樞神經控制出現問題
‧患上一型糖尿病
‧腦下垂體有腫瘤
資料來源:陳滿章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