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在大陸吃拉麵,朋友叮囑別忘了喝湯,否則要回頭補喝就麻煩了。原來有個趣聞:──
一位趕路人途中餓了,就到路旁小店吃了碗新疆有名的拉條子,之後繼續上路。誰知過了兩個時辰,他竟回到小店。人們以為遺留了什麼?不,趕了八十里地回來,只為吃麵後忘了喝碗麵湯,肚子不舒服,認為需要「原湯化原食」──這是中國飲食傳統中常見的說法。
今時今日,來碗雲吞麵牛肉麵當然也喝湯,好的湯頭特別吸引,甚至喝光光。若點的是撈麵,一定附碗淥過麵的湯,還有餃子、湯圓、日本冷麵……都要喝點「原湯」。
不過大家不像那位旅人般執着。而且原湯怎能「化」原食呢?說不通。
其實從營養學的角度而言,米、麵、菜這些食材在烹調過程中,會損失一點水溶性維生素(例如B1、B2、C……)。麵條餃子等經水煮,由於擴散作用,一半的營養溶於湯中,所以喝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損失,應為「原湯補原食」才對。
不過另一個說法,在吃原食之前先喝幾口原湯,不僅有利進食暢順不會噎着,還促進腸胃蠕動,刺激分泌,有助消化──「化」是這樣解釋的。
流傳千年的智慧別懷疑。好,喝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