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新城市廣場和沙田大會堂之間的花園大修,聽聞是為奧運做一些改善工程,7月尾落成,是為「城市藝坊」,原來這個設施,除了為迎奧運而設之外,唔覺唔覺,竟是一項億萬公共藝術工程,是個開放給公眾的美術館,陣容勁過六本木山,最近更奪得國際公認的建築獎,真係「估佢唔到」。
記者:張一豪
攝影:陳陶鈞、張一豪、部份照片由被訪者提供
公共藝術要入世
沙田的「城市藝坊」,落成不到半年就報捷,最近得到杜拜的「CityscapeArchitecturalAwards」,身為藝術總監的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陳育強亦始料不及,「當初新鴻基地產慈善基金想搞一個放在公共空間嘅永久性計劃,去年7月開始構思,本身要顧及好多方面嘅程序,但因為以北京奧運為主題,出師有名,好多程序政府都開綠燈,進展特別順利,一年左右便完成。其實做一個咁嘅project,發展商梗係想佢有國際性、前瞻性,政府日後又會擔心管理問題,當中又要聯繫藝術家,做兩三年都唔出奇,但今次前期評選同協商,直到批出工程動工,花唔夠4個月,落實去做至完成都係8個月,成績同效率都非常好。」
「選出的19件作品,都係出自國際重要著名藝術家,最特別係好多未必係雕塑家,當中有時裝有建築,有咁多陣容之餘,又有咁多特別作品,係公共藝術嘅一大突破。雖然唔係刻意同東京六本木山做比較,但原來完成品風格好接近,令我哋更加自豪,做得唔會比人差。」就算無獎,陳育強對今次的成果都十分滿意。「最初搵咗約500個藝術家,以京奧為題,最後肯參與嘅構思都好特別,除馬之外,亦有圍繞沙田特色做主題。好似徐冰《馬照跑》以馬匹名字,轉為英文拼音與中國書法方式結合嘅密碼,意念好突出;又有國際名建築師Hadid嘅玻璃纖維物料運用,都可以提高香港雕塑嘅水平。我認為公共藝術係要入世,呢度一系列嘅展品融入公共環境入面,唔係一種強制嘅文化藝術教育,而係一種潛移默化,可提高一個地方嘅文化水平。呢度嘅做法好多都好新,不論係藝術品管理,同埋公共藝術方向,都可為將來西九做參考。」
一億藝術伸手可及
今次「城市藝坊」的設計,是香港著名建築師兼室內設計師何周禮BarrieHo負責,上月得到杜拜的「CityscapeArchitecturalAwards」,在電話訪問中,一提起這個獎,他還未平息興奮的心情,「杜拜搞呢個Cityscape建築展覽同會議,係世界所有最大發展商晒冷嘅地方,近5年國際地位好高,我唔敢講係世界最top,但肯定係全中東及至亞洲最矚目嘅會議,個獎係由theRoyalInstituteofBritishArchitects(RIBA)、theAmericanInstituteofArchitects同埋ArchitecturalAssociationoftheUAE等支持,要符合對商業、公共、文化、居住及旅遊等五項貢獻,先至有機會入圍,最初得到通知,話入選咗叫我哋去觀禮,當時都患得患失,唔知去唔去好,因為去到杜拜又唔一定得獎,加上參加一次成本好高,點知建築商都鼓勵我去,最後公佈我哋得到獎,係我今年拎11個獎之中最開心嘅一個。」
聽Barrie轉述當日大會頒獎嘅評價,「在一個舊有的消閒建築上,加入很多新元素,成為一個24小時的全天候美術館,而且得到如此大量的藝術名家支持,實在難能可貴,對奧運、社區環境、藝術各方面都有傑出貢獻。」除以前建大廈外,Barrie從未做過近億的戶外工程,今次憑這個公共藝術的建設而得獎,覺得十分喜出望外,「呢個project可以將藝術融入生活,更加可以喺公眾展示咁傑出嘅作品,最重要唔係做到好高高在上,配合園林設計,有刻意突出嘅作品,亦有比較隱蔽要人去搵,又有休閒作用,整個設計都好有趣味。」
大家日日望中六合彩,不望頭獎中二獎都滿足,沙田原來在一個公眾地方放了一億,而且伸手可及,以後經過沙田新城市,或者去大會堂,不妨駐足吸一吸地氣,不論是藝術氣息或是財氣,難得香港有個這樣有趣的地方,不要浪費!
街訪有say
Kim:「有留意,鍾意白色(Hadid)嗰件,坐到好多人,反而紅色嗰件坐得太少人,有啲浪費。」
Cherry:「我知道為奧運馬術而整,好似太刻意,如果可以無咁大限制仲好,同埋多啲對外宣傳好啲。」
錢先生:「成個環境都變得好舒服relax,環境亦都好咗,不過未有試過刻意睇呢啲雕塑。」
小工程大意義
香港雕塑家戴尚誠是《香港都市雕塑導引》的作者之一,據他統計,截至08年9月,香港已知的都市雕塑有440件,人均都市雕塑數目每16,000人1件,遠低於英國4,000人及北京7,500人一件,但已發展土地雕塑比率每0.62平方公里1件,比英國1.5平方公里1件及北京市1.7平方公里1件為高,其實公共藝術無處不在。
陳育強教授說,公共藝術的角色應該入世,關心社會,而且可以為人群發聲更好,將一般人看不到的事,或者以其獨特的眼光,表現出來。今年最新「落成」(還未完全完成)的其中一個都市雕塑群,就座落於天水圍,據有份參與的戴尚誠說,今年年中動工完成大部份,因為是私人出資,資金不夠還有一部份腳座未能完成,放在天水圍公園噴水池一旁,等待融資「救腳」,與「城市藝坊」同「雕」唔同命,難道這也是香港貧富懸殊的活生生寫照?
街坊幾句
楊小朋友:「放喺度幾好,幾得意,我只知係一啲圖騰,唔知有咩意思,最好有少少簡介。」
周小姐:「都有留意,不過唔知係乜,最好多啲資料,等我哋可以睇得明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