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退,企業開始裁員,老闆一聲令下,各部門就要「交人」。
「老闆令下,部門交人」,這八個字是無數寃案的源頭。因為最高老闆不了解下面的人的工作表現:誰該裁掉,誰該留下來,老闆不管,炒人的決定,交由所謂「部門主管」決定。
因為老闆這時只問數目,不看質素。他只關心「部門」會替他交出多少個裁掉的人,不關心這些人平時是勤奮還是偷懶。就像一架飛機,油缸裂了,正在急促下墜,為了減少負荷,機師下令把機上的貨物拋下去,生死關頭,誰還會把一包包貨打開,檢看裏面藏的是雞蛋還是鑽石?
平時的辦公室擦鞋政治,這是發揮光澤的時候。「部門主管」是操刀的人,誰跟男主管有過一腿?誰陪女主任平時到連卡佛shopping時,替她挽過三五個大紙包,名單攤在桌上,一根鉛筆從上到下,緩緩掃描下來,種種以前種下的因德,此時都會含蓄地發酵成果。
員工的數目和質量,永遠是一個難題。美國的超級市場,有一個辦法鑑辨收銀員的工作水準:收銀女工每把一件食品貨物,「叮」的一下結帳,就是完成交易,收銀機「叮」的頻率越高,她的手腳最爽快,效率越高。
超級市場的主管,在旁邊用計時器,為每一具收銀機的人龍數「叮」聲的頻率。最後,主管發現,要讓每一條收銀機人龍的收銀員,側着坐,面對着隔鄰那位收銀員的背,然後,把「叮」得越頻,也就是效率高的那個,坐在「叮」得慢的員工後。前面的那個,聽見後面的同事叮叮叮的一分鐘結帳了幾十樣貨品,心理受到威脅:不行了,我太慢了,要快一些。這樣就可以全線加快顧客的人流。
然而,問題來了:結帳快的收銀員,會只追求速度,不理會顧客的投訴。顧客拿着一筒餅亁質問:這件貨超過了有效使用期,收銀員不理會,還是埋頭叮叮叮,顧客不滿,收銀員會板起臉孔罵顧客,因為她知道,加薪和升職,免受裁員的結果,取決於叮叮叮的頻率。
結果是工作效率越高的收銀員,與顧客之間的那層塑膠透明板,更換的次數也越高,因為暴怒的顧客,往往揮拳擊爆那道屏風板。
這就是美國式的「部門主管」,平時閒着無事,想出來的「新意念」。經濟衰退時,他們當劊子手,決定屠宰哪一個。聰明的收銀女工,都知道搭上那個色迷迷的男主管最重要,世上何曾有公理?平時為他的肥背慢慢按摩,地久天長叫他上癮,永遠不要讓他聽見「叮」的一聲夠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