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過來人教路度難關<br>東西用到光用到盡 避免借貸

大蕭條過來人教路度難關
東西用到光用到盡 避免借貸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各地經濟逐步陷入隆冬,人人寄望各國領袖聯手打救,但多名走過上世紀初經濟大蕭條的長者,都不約而同表示當年能走出困局,全靠自己勒緊褲頭工作、穿舊衣、用舊家具、從不用信用卡,還有鄰居守望相助,齊心共度時艱。
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美國華爾街股市急跌九成,揭開經濟大蕭條序幕。91歲的麥肯齊當時是女童軍,為教育公眾吃廉價營養食物,她與其他女童軍給時任總統胡佛夫婦準備晚餐,「豌豆湯、肉塊、焗薯、番茄沙律、麵包布丁和餐茶,每人才不過25美仙。」

儲錢避免借貸

麥肯齊說當年流行的格言是:「用到光、用到盡、修好它、沒有也行」,總之物盡其用,儲錢和避免借貸,更是當時的人一直的生活模式。她說有人從未用過信用卡,甚至很少欠債,當年家庭和社區凝聚力也很強,人們會自己種食物、穿舊衣服、互相幫助度過難關。
95歲的格林伯格當年也是失業大軍之一,他見過曼哈頓區排隊取麵包的人龍,也見過有男子按捺不住當街哭泣,但最難忘的是家人欠債慘況,「我發誓不再欠債。」自此格林伯格連買汽車和房子,都用現金結賬。
79歲的羅珀在「黑色星期二」後出生,「我知道沒錢會是怎樣子,所以花錢很小心。爸爸當年失業,我們要寄住親戚家,後來媽媽懷孕,親戚非常反感。」她說活過大蕭條的好處,是知道「金融海嘯不會永遠存在,經濟總會復蘇,但人們總不能借貸度日。」
大蕭條年代的人還很會守望相助。74歲的史蒂文斯說非裔美國人社區很齊心,若有人付不起租金,鄰居會籌錢給他交租;若有人沒有食物,鄰居也會出手相助。
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家明茨認為,活過大蕭條的人都是「較柔韌的一代」,有一種內在力量助自己應付難關,現代人未必有。長者在大蕭條身經百戰,不過有人面對金融海嘯,仍不免擔憂。96歲的比爾德在紐約州的安老院生活,料不到晚年仍要再面對金融海嘯,「年輕時糊裏糊塗活過大蕭條,但96歲時仍要見到儲蓄突然消失,很難受。」
《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