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終於推出一個較為整體的刺激經濟方案,與近月片段式的救市措施明顯不同,雖然今次拋出的4萬億元人民幣方案仍有待逐步落實,但內地股市已獲牽動,並帶挈在港上市的中資股亦跑贏恒指,筆者相信這個情況短期內仍會持續。
「4萬億」只較美國7000億美元少兩成,但若全數均屬政府直接投放,產生的經濟效益(乘數效應)實在很大。發改委等部門終於將該數字解碼,中央政府於未來兩年額外增加投放共1.18萬億元,而由此衍生全國投資共達4萬億元。數字經過解碼之後已清晰,接下來更值得關注的便是如何落實。
以上周五發改委、財政部及中國人民銀行官員對傳媒的解說來看,擴大內需的基本大方向並未有變動,換言之,基建、農業及災後重建仍為重點,但具體上則涵蓋農村水利、醫療、環保、基本住房、公路及鐵路等。與此同時,政府亦已擴闊在出口上的扶持,並透過減免出口關稅,提高出口退稅等政策鼓勵出口。以上各項措施,其實已為投資者在揀選股份方面提供不少「貼士」。
不過,大家切忌「照單全收」或過份聯想。由於目前面對的是全球金融及經濟問題,並非中國單獨可以解決,因此出口退稅,免關稅等措施對工業品出口仍難起作用,海外市場需求未能回升,中資出口、工業、航運股仍難真正受惠。
南車候低吸納
筆者預期政府要拉動這個「4萬億」的投資效果,在政策上極有可能涉及減免個人、企業的直接稅項徵收,因此基建股、鋼鐵及水泥股經過一輪急升之後,現非追貨時候,宜候調整再入市。相反,大家不妨轉投內地消費、環保和農業股,可考慮的股份有:百盛商業(3368)、中國光大國際(257)、中化化肥(297)及天節水業(840)。不過,由於這些股份成交較疏,即使有基本因素支持,但股價走勢往往與業績脫鈎,因此暫仍只宜採取短炒策略。若論質素及投資,基建股仍較安全,上市後股價一直表現較穩健的中國南車(1766)更可受惠於政府未來兩年加大對購置鐵路車廂達3000億元的計劃,惟估值略高,候調整作吸納。
另一邊廂,藍籌股則繼續受外圍及本港經濟影響而難有表現,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季連續倒退,經濟轉差情況仍在浮現,百業之母的本地銀行股料跑輸大市。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