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扶持中小企,將原信貸保證計劃修訂為容許600萬元上限,作為營運資金擔保,自本月6日推出至上周五(14日)止約一星期,暫只接獲5宗申請,銀行已將申請轉至工貿處審批。申請者少但查詢多,銀行界指近日接到中小企查詢明顯增多,恒生銀行(011)由過去每日只有數宗激增至50至60宗。 記者:周燕芬
恒生銀行商務理財業務主管徐振文稱,若中小企提出申請並提交整齊文件,相信個多星期便可批出貸款。有銀行界人士稱,以往要銀行主動找客,現在一日接到8至10個客戶電話查詢,但至今未接到申請。由於貸款用作營運資金,並無抵押品,所以審批更審慎;若非銀行原來客戶,審批時間亦較長。
擔保息率視個別情況
他又指出,客戶申請營運資金貸款,一定程度上反映資金緊張,因此會「睇清楚先,有問題大家都唔好」。至於政府將推出的100億元新信貸保證計劃提高擔保至70%,他表示,能否降低息率,視乎每宗個案而定,營運條件好的,可較低息。
工業總會主席陳鎮仁認為,計劃能讓企業靈活運用政府信貸擔保金額,為業界歡迎,但由於審批需時,相信一段時間才能反映市場需求。
不過,香港中小型企業國際交流協進會會長趙志雄稱,600萬元修訂計劃未見成功,銀行仍在「追殺」中小企,要取得新錢「難過登天」,「遲交兩期還款已發告票,放緩執行都唔得」;總之通過銀行就很難借到錢,只會越來越緊。
無物業公司借錢難
飲食界立法會議員張宇人希望,銀行能容許飲食業界將應收賬項(例如供應給大型連鎖快餐店的食品定單)作為抵押品,增審批機會。工商界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則希望,銀行對那些沒有「磚頭」(指物業)又沒有定單的企業,仍可保持借貸。
基於行業面對不同經營風險,故修定計劃未能令中小企全面受惠。出入口界別立法會議員黃定光關注,一些沒有物業、定單不足、只有經營場所的服務業等中小企,借錢不容易,他關注銀行如何處理這些個案。
另闢途徑
盼非牟利機構審批申請
部份中小企仍很難取得銀行借貸,有中小企建議,改由非牟利的商會、貿發局及出口信用保險局評核申請。政府會否進一步擴大支持中小企仍是未知數,故有客戶索性向廠商提供融資,解決資金問題。
香港中小型國際投資交流協進會會長趙志雄指出,銀行已不相信廠家,因此救中小企不能靠銀行,否則「死梗」。他建議,改由工業總會、貿發局、信保局等這些非牟利機構,負責進行有關計劃審批申請,才能有效協助中小企。
客戶貸款予廠商度難關
對此,渣打銀行亞洲區總經濟師關家明認為,銀行對中小企貸款態度審慎,上述建議可考慮,但不可能沒有銀行界參與,因為訂立貸款協議需技術性要求。星展銀行高級投資策略顧問陳寶明認為,由於市場正萎縮,壞賬將顯著增加,若政府直接拯救中小企,將面對兩難局面。
政府兩難,中小企經營更艱難。為了求存,有中小企透過銀行以外方式改善資金狀況,趙志雄稱,一些廠商的客戶如沃爾瑪或出口洋行利豐等,都願意向廠商借貸,讓其有足夠資金購買原料,因為兩者唇齒相依,希望可互相幫助,熬過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