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世紀金融海嘯,香港政府為了穩定人心,成立了一個名為經濟機遇委員會,集合一眾本地及國際知名商家和學者,共同「評估形勢、籌謀對應之道,以及捕捉新的機遇,從而提高香港的國際競爭力」。香港有點閱歷的市民大眾,對這類星光熠熠的國際級委員會,都有一種心照不宣的想法:一場戲罷了。
找來演員做政治秀
見到一個一個政府巨頭皺着眉沉着臉,像很認真的做一場戲,庶民樂極了,倒成為閒聊的免費娛樂。還有飯後甜品,政府委任了文化界人士胡恩威,令這台政治秀好像來真的,多了一個真的演員,令大眾難分「假戲真做」還是「真戲假做」。
找位文化人入局,美其名是希望有方法以創意工業救港,但實際是以文化和創意作為銅臭得很的「中環價值」的陪襯。
有如當年科技泡沫
以創新和創意來救港,不善忘的讀者應該不會太陌生。九七亞洲金融風暴之後,董建華於一九九八年成立了一個創新科技委員會,實行「創新科技救港」大行動,委員會寫了兩份報告,落實了五十億創新科技基金和數碼港等措施,成就了當時的科技泡沫,及至世紀末才逐步爆破。
那些「創新科技」措施的成效如何,大家都應該有目共睹。舉例,大家談起數碼港,大概不會與科技創新有關,一是聯想到豪宅,另一是拍結婚照的勝地。五十億創新科技基金搞出來的,有所謂應用科技研究院和一眾甚麼研究中心,成績欠奉,卻豪花納稅人的錢,肥了一眾科技高層。
科技至環保都只是虛招
所以,當現今金融海嘯再次來臨,政府又重提創意創新這些救港概念時,筆者不禁慨嘆,香港已經浪費了數個十年。香港的經濟由始至終的支柱都只是地產、金融和銀行業,政府傾盡全力力撐(甚至想用盡儲備)的也是要頂住滙率和紓解銀根,十年如一日,甚麼科技、甚麼創意工業、甚麼中藥港或甚麼環保工業都只是虛晃一招,轉過頭又返回樓股滙市的塘水滾塘魚遊戲規則之上。
據報載,胡恩威先生說會「以小市民的普通常識,就金融危機向委員會提出解決的方法」。胡先生的創意當然比一般普通市民利害,但他若真的有庶民智慧,又怎會願意成為當權者的馬前卒呢?
侯聯貴
電郵地址: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