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穩定危機」將持續 - 麥嘉華

麥嘉華筆記:「穩定危機」將持續 - 麥嘉華

杜朗尼(ConstantinoBresciani-Turroni)的《通脹經濟學》(TheEconomicsofInflation),是一部很出色的著作,書中解釋了德國在1919至1924年期間爆發的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如何造成財富集中在一撮人那裏。書中寫道,德國在1919年經歷了翻天覆地的社會改變。高度集中的資本開始累積起來,外間視之為德國經濟一片榮景的指標,但其實這只不過是資金轉移的假象。財富由不諳如何應付德國馬克(歐元的前身)下跌的一群,轉移至財閥和富豪的「戶口」。(筆者按:正如究竟有多少本文的讀者,與高盛或通用電氣做交易時,能享受到與股神畢菲特一樣的待遇?)

戰後富翁靠投機圖利

杜朗尼進一步解開謎團,他寫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日子,德國經濟的領袖都是生產商,他們的財富來源植根於國家的繁榮,並透過不斷改良他們的生產設備,以及提高銀行和工商界的水平,甚至是通過促進農業發展,藉以繼續得享成果。
不過,杜朗尼指出,戰後的「新一代」再不是新工業和新經濟組織創造者,他們憑藉對做生意的知識以及在股市與巨額融資方面的策略,成為非常聰明的投機者。而他們的成功之道,與通脹有莫大關係。
當時,投機氣氛擴散至社會各階層,連工業家也從原本務實於生產工作,搖身一變為股市炒家,事關在股票和外滙市場更易賺到快錢。(筆者按:近年來,通用電氣就是一個好例子。)那些在戰後財源滾滾的人士,較其他人早一步了解通脹環境,並預示到馬克將會進一步貶值,從而運用他們的知識在金融市場吸收財富。
一位德國作者寫道,德國經濟的新領袖致富的同時,普羅大眾未能一同分享,伴隨而來的反而是更多人的生活變得更貧困,這很大程度上與貨幣貶值有關。
在貨幣趨於貶值的日子,大工業家和投機者早早意識到搵錢的法門:那就是盡量找門路借錢,不用怕負債多,因為還債的時候,貨幣已貶值了。
杜朗尼進一步解釋說,「新一代的富翁」與「舊一代的富翁」的賺錢模式十分不同。一次大戰前的工業界領袖,是藉着專心發展生意積累財富,但戰後靠投機而賺大錢的一群,利用貨幣在戰後貶值的機會圖利。

做贏家腦筋要轉得快

有時候,做對外貿易可以獲得很好的利潤,因為產品的內在與外在價值突然有差異;有時候,大手入股某些企業有利可圖;有時候,一門行業會突然蓬勃起來。要賺大錢,先決條件就是要懂得審時度勢,把握機會。
要成為贏家,腦筋必須轉得快,因為通脹下的環境變得很快,明日的價錢未必與今天的價錢一樣。工業家成為資產的「洗牌人」,他們購下不同類型的公司,儘管個別公司經營的業務與工業家本身的生意南轅北轍。
杜朗尼又講出,在「穩定危機」期間,信貸變得異常緊張,諸如米高積克(JacobMichael)等投機者究竟如何搵錢呢?他摒棄當年在高通脹日子的金科玉律,即是「拋出馬克,買入原料」。米高預示到在「穩定危機」初期,資金將會十分短絀,當人人抱住手上在高通脹時所買下的資產不放時,米高毅然出售手頭上大多數資產套現,到資金變得短絀時,他便以高息借出去。

股價超賣仍繼續尋底

我先前多次提及,通脹(貨幣與信貸增長)可以通過不同途徑顯現出來。過去七年,通脹藉巨大的資產泡沫顯現,從某程度來說,我們正活在惡性通脹之下,但這只限於資產價格。
在1923年,德國透過貨幣改革去遏抑惡性通脹,其後貨幣與信貸增長崩潰,導致「穩定危機」。如今,美國聯儲局等央行沒有收緊貨幣政策,可是私人環節卻自行收緊信貸。換言之,我們目前身處於「穩定危機」中,這料會持續一段時間,並可能引發嚴重的衰退。縱使股價極度超賣,它們仍有進一步尋底的風險。
(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
麥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