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冬季久咳、痰多、氣促<br>慢阻肺病易誤為傷風

患者冬季久咳、痰多、氣促
慢阻肺病易誤為傷風

【本報訊】本港每日平均有四人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每年更奪去逾千人命,但不少患者卻備受症狀困擾多時而不自知。呼吸科醫生提醒,踏入冬季,由於空氣污染加劇,患者會出現久咳、痰多及氣促等症狀,但易被誤為普通傷風咳,令病情加劇,甚至病發入院;有長者曾因病發要入院治療三個月。 記者:梁瑞琼

慢阻肺病是其中一種嚴重肺部疾病,長期吸煙、二手煙、空氣污染及遺傳都會增加病發風險。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宗存指出,患者的氣管、支氣管及肺泡因長期損傷,而導致氣管收窄,阻塞空氣進出肺部,引發痰多、咳嗽、喘鳴、氣促及呼吸困難等症狀。

梁宗存指慢阻肺病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較一般人快,死亡率更高於糖尿病、乳癌等。

吸煙是引致慢阻肺病的主要原因。

及早測試肺功能

每年11至1月是慢阻肺病發病高峯期,患者入院率也相對上升。梁宗存解釋,由於南中國污染物在秋冬吹至本港,令空氣污染加劇,吸入污染物可誘發慢阻肺病。此病會加速患者肺功能衰退,嚴重影響生活質素,一般人的肺功能也會隨年齡下降,例如到75歲時約只得75%功能,但慢阻肺病患者到75歲時,肺部差不多失去功能。
雖然慢阻肺病一般會在40歲以後才病發,但梁宗存稱,也有40歲前發病的年輕個案,或與自小長期接觸二手煙有關,也有患者出現症狀時未有理會,至確診時病情已屬中度至嚴重,故高危患者應及早接受肺功能測試。他引述一項名為UPLIFT的大型全球研究指出,患者接受長效抗膽鹼能劑治療後,能有效減低發病率14%,患者死亡率可降16%,並可減慢肺功能衰退。
慢阻肺病是全球第四大疾病殺手,世界衞生組織更預期,未來20年因慢阻肺病死亡的個案將飆升。
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慢阻肺病是本港第五大致死原因,死亡率較糖尿病高三倍、較乳癌高六倍及較哮喘高十一倍。
年屆70歲的洪伯,煙齡50年,每日吸煙一包,10年前患慢阻肺病後戒煙,更要退休養病,每到秋冬季或空氣污染嚴重的日子,氣促問題也會加劇,去年底病情突轉嚴重,需住院達三個月,體重不斷下降,使用氣管擴張劑等藥物仍未能控制病情,故試用長效抗膽鹼能劑,病情好轉,現時更可打理日常家務,「之前行兩步都好氣喘,乜嘢都做唔到,𠵱家清潔晒兩層樓,照顧七、八個人都冇問題。」

市民可接受肺功能測試,了解肺部功能狀況。

慢阻肺病常見症狀

‧痰多
‧咳嗽
‧喘鳴
‧氣促
‧呼吸困難
‧日常活動時,氣促會越來越嚴重
‧晚間或運動後喘鳴
資料來源: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