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主義 - 陶傑

保護主義 - 陶傑

格林斯潘認錯,說他本來以為,不要干預規管銀行,銀行為了利益,絕對不會胡亂借貸。
錯在什麼地方?錯在所謂銀行,只是一幢大廈,不是一個人。決定借貸批款的,不是銀行,而是在銀行裏工作的人。人是有私心的,他會先想到自己的佣金,想到年終花紅,他也想在三十二歲退休,在南太平洋的大溪地擁有一座海濱別墅,擁抱着幾個土女。
格林斯潘以為,銀行為了利益,必然對無力還款的人有所制約,不會輕易批放貸款,政府不要指導銀行怎樣做生意,此一意念,本來是對的,但當「政府不要指導銀行怎樣做生意」,成為一種所謂「意識型態」,叫做「自由市場經濟」,就演變為災難。
意念(Idea)是人類的創作,但當意念變成「意識型態」(Ideology),就僵化為教條。意念可以挑戰,一旦硬結成「意識型態」,則不容異議,就變成可蘭經的原教旨。
「意識型態」是一個很討厭的名詞。自由市場是意念,變成「意識型態」的時候,就變成宗教。格林斯潘沒有想到過:聖經本來也導人向善,但中世紀的教廷,執行聖經,卻執行出一個火燒異端的黑暗時代。
當一個意念,變成「主義」的時候,就要小心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都變成吃人的教條。當前也有一樣,叫做「保護主義」──連彭定康也向美國叫喊:不要搞保護主義,這樣會令世界蒙受損失。
然而,當美國已經不再是霸主,關起大門,也是很自然的事。從前全球出口都靠美國,因為美國人擁有強大的消費力。就像一家富豪,他有錢,他打開大門,夜夜宴客,你把廉價貨品輸出給他,他獨力通殺,讓你也賺錢。
現在,富豪破產了,他不再請客,大家以後要各散東西,你指着他的大門罵街,問他為什麼不請客了。
請客是天公地道的嗎?中國崛起,如果想取代美國,不妨也像戰後六十年的美國一樣,不要搞「保護主義」好了──但中國對荷里活電影有配額,對澳門的美資賭場,心情不好,也一樣關閘阻撓官員和國民來威尼斯人賭錢,這不是保護主義是什麼?
自家快要破產,保護家小,是一種本能。保護還成為「主義」,輸打贏要的人發明這個名詞。美國衰落了,他只能保護自己,沒有義務照顧別人,保護本國的失業者,他連勒緊褲頭愛國的自由也沒有,美國讓人欺負得多慘?不請客就不請,欠誰的?大難臨頭,各自討食,阿爺不管用了,這是一個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