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帶埋機械人來港表演!<br>電音教父Kraftwerk

我們帶埋機械人來港表演!
電音教父Kraftwerk

德國Dusseldorf傳奇性電子樂團Kraftwerk,將會在12月5日首度訪港演出,假赤鱲角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他們的《LiveInHongKong》。雖然早年他們曾經啓德機場過境,但如今首次踏足香港開音樂會,靈魂人物RalfHutter以萬分期待的心情對我說:「我們要帶同我們的機械人來港表演了!」原來Ralf也有熱情的一面。

Kraftwerk是電音界的先鋒與教父,打造出未來式的電子音樂──34年前他們已締造了史上首張電子流行樂唱片、27年前他們帶來了一張以電腦世界為題的概念專輯。前衞的定義就是這樣的一回事。

撰文:袁智聰

■圖片:PeterBoettcher

德國前衞音樂家KarlheinzStockhausen(1928-2007)在1953年發表他第一首ElektronischeMusik作品,「電子音樂」這個字眼正式出現在音樂史上,讓他獲譽為「電子音樂之父」。那麼,Kraftwerk就是履行了前衞電聲學與流行音樂通婚的「電子流行音樂之父」了。
遠在七十年代,Kraftwerk已讓電子音樂走出虛無飄渺,從而一手開啓了電子流行樂的門戶,制定了其未來主義形態、意識與美學:簡約的旋律、機械化的節奏、重複性的鋪排、冷冷的情感、浪漫的情操、美麗的Synth演奏,甚至把電子訊號聲作為音樂之聲源。
從前在流行樂壇上,Kraftwerk所做的一切起初只會令到保守的樂迷嗤之以鼻。但若干年之後,隨之而來是看到一眾新生代的音樂單位紛紛對Kraftwerk的曲風為之仿效與承襲。對於在八十年代才認識到Kraftwerk的我而言,當年他們予我的最大衝擊,就是令我明白到甚麼是「前衞」與「先驅」。
沒錯,他們啓發性跨越Electronic-Pop、Synth-Pop、Electro、Industrial、HipHop、Techno、House、Bitpop各流派。Kraftwerk的無遠弗屆影響力,差不多足以覆蓋在整個電子音樂的版圖上。樂迷認為Kraftwerk對音樂有着怎樣的預知能力,但Ralf則言道:「因為我們對自己所做的音樂有visions。」

電子流行音樂之父

Kraftwerk兩位主腦成員RalfHutter和FlorianSchneider,彼此皆有古典音樂的背景。二人在1968年已組成了實驗搖滾樂團Organisation,到了70年便正式改組成Kraftwerk,成為當時德國Krautrock運動的一分子。
直至74年面世的第4張專輯《Autobahn》出現,他們才真正奠定以電子合成器作主導的流行音樂路線,主題曲以簡明流麗的曲風,所勾勒出的無拘無束公路馳騁旅程,令到作品有「史上第一張電子流行樂唱片」之稱,更重要是它為Kraftwerk帶來商業上的突破、衝出德國而在英美市場取得優越的成績。
到了77年專輯《Trans-EuropeExpress》和78年的《TheMan-Machine》出現時,他們已開拓了其Synth-Pop完全體。繼而81年《ComputerWorld》的衍生,他們已昂然踏入賦予尖端新穎高科技氣息的Techno-Pop層次。

■1977年成員,除Ralf(右二)和Florian(右一),其餘兩人已不在隊中。

人與機械

Ralf說:「Kraftwerk的音樂是關於"TheMan-Machine"──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這是他們長久以來所把持着的主題。成名作《Autobahn》描寫穿過德國的公路前往市郊的汽車;75年概念專輯《Radio-Activity》帶出電波傳送收發與現代人生活的關係;《Trans-EuropeExpress》的歐陸快車命題下,是穿梭歐洲大陸的高速列車;《TheMan-Machine》開宗明義以人與機器作大前提,從而引伸出機械人、太空實驗室等科幻題目;到了《ComputerWorld》更全然帶出電腦世代生態和人與電腦關係的想像。
在描寫人與機器關係的意念當中,樂迷都會視《ComputerWorld》為Kraftwerk的登峯造極之作,這是一張充滿智慧與預言性的專輯。別忘記專輯發表的3個月之後,IBM的首台個人電腦5150才告面世;當年大家只會視「電腦愛情」、「家庭電腦」等題材為對電腦世界的幻想,但這一切卻是確確實實地發生在十多年後一人一台電腦的互聯網時代。

■圖片:PeterBoettcher

自家秘製電子器材

Kraftwerk為樂迷津津樂道的東西,是他們在作品裏所採用其自家製造的獨門電子演奏器材。早年,Ralf和Florian已通過電子儀器的處理把樂器聲變異成為不尋常的音色,又把電風琴裏的拍子機裝置改造成他們的鼓機。隨着WolfgangFlur和KarlBartos相繼的加入,他們亦開始在作品中應用他們獨一無二的電子敲擊樂器。打後,Kraftwerk也成為採用獨家秘製器材見稱的電子樂團,奏出其別樹一幟的獨特電子聲響。在那個年代,他們並非擁有最昂貴最先進電子器材的樂手,但卻懂得利用自家器材,調製出富有hi-tech未來主義色彩的音色。
比方說他們的81年概念專輯《ComputerWorld》,一張極具高科技電腦化意味的作品。誠然當年他們尚未應用到電腦(Ralf說:「專輯面世後在巡演時才得到首台小型家庭電腦。」但他笑言當時只有用它來打文件與信件而已),其典故之處就是樂隊在沒有採用電腦之下,卻可以利用Analog電子樂器模擬出很電腦化的音樂。

巡演樂團首度來港

自02年秋天一場在巴黎舉行的音樂會起,Kraftwerk開始採用四台度身定做的laptop電腦,取代從前台上數以七噸計的笨重電子儀器,從此他們要舉行巡演也變成輕而易舉的事。在《TourdeFranceSoundtracks》面世兩年後,他們亦在05年發表了樂隊的首張官方現場演出專輯及影片《Minimum-Maximum》,彷彿要告訴大家他們如今已變身成為一支走遍世界各地的巡演樂團。Ralf形容,今天他們是玩「流動電子音樂」(Mobileelectronicmusic),他亦憶述:「作為一支現場演奏樂團,在某個時期(意指八十年代)我們無法擺脫那複雜的Analog科技,令我們的音樂表演無法跟唱片維持同一層次。」
在08年Kraftwerk再度舉行世界巡演,香港成為其中一站。雖然今次的陣容只有Ralf以及九十年代才加入的FritzHilpert和HenningSchmitz,另一主腦Florian並沒有隨行(Ralf說:「他要在大學工作之故!」),台上位置由錄像控制員StefanPfaffe代替。但對於香港的樂迷來說,他們能夠登陸這塊彈丸之地演出(而不是去了北京上海台北),一切已是夫復何求!

Kraftwerk4大影響

DavidBowie:英國搖滾變色龍DavidBowie是Kraftwerk迷,76年舉行巡演時,便指定以播放他們的錄音帶作為開show前音樂。77年,Bowie發表兩張吸納了德國氣息的電氣搖滾專輯《Low》和《Heroes》,後者以一曲〈V-2Schneider〉向他們致敬,而Kraftwerk亦在〈Trans-EuropeExpress〉裏提到「遇上IggyPop及DavidBowie」這句歌詞作回應。

Synth-Pop:Synth-Pop樂潮在八十年代初全面爆發,GaryNuman、TheHumanLeague、O.M.D.、JohnFoxx、DepecheMode等一眾電子流行單位身上無一不是秉承着Kraftwerk的薰陶而來。還有由JoyDivision改組而成的NewOrder,從前JoyDivision靈魂人物IanCurtis曾拿着Kraftwerk的唱片告訴隊友:這是了不起的新音樂,影響着日後NewOrder的電音取向。

HipHop:82年紐約黑人HipHop先鋒組合AfrikaBambaataa&TheSoulsonicForce發表單曲〈PlanetRock〉,當中取樣〈Trans-EuropeExpress〉的琴音與〈Numbers〉的電子節拍,打造出這首早年ElectroHipHop名作,為Kraftwerk的影響力首次見證於黑人音樂國度上。其83年單曲〈TourdeFrance〉亦曾被用作電影《霹靂舞》之插曲。

Techno:美國底特律市是Techno音樂發源地,「底特律三雄」JuanAtkins、KevinSaunderson、DerrickMay當中,早年Juan的電子樂團Cybrotron是Kraftwerk模仿者;Derrick亦曾以P-Funk教父GeorgeClinton與Kraftwerk在升降機內相遇來形容底特律的Techno音樂。其「Techno教父」之名從此不脛而走。

入場前必聽

Kraftwerk38年音樂歷史中,僅出版過10張官方錄音室專輯,除了最多產的七十年代之外,他們打後便以非常慢工出細貨見稱。而03年的《TourdeFranceSoundtracks》,是他們在廿一世紀的回歸之作。他們的完美主義作風,以及樂迷的望穿秋水程度也可想而知。

Autobahn(1974)

全然變身成為以Synth作主導的樂團,主題曲的流麗、暢快與輕盈,獲譽為「史上第一張電子流行曲唱片」。

焦點單曲:〈Autobahn〉,曾分別登上英國及Billboard單曲排行榜的第11及25位,令他們揚名英、美樂壇。

Radio-Activity(1975)

樂隊首張全電子演奏灌錄的專輯,以電波傳送與輻射危機為雙重概念的唱片,聲音更具未來主義與科技氣息。

焦點單曲:〈Radioactivity〉,他們的反核歌曲。

Trans-EuropeExpress(1977)

唱片封面上4位成員穿得西裝筆挺扮成古典弦樂四重奏樂團的模樣,音樂上亦呈現着濃郁歐陸典雅浪漫色彩。

焦點單曲:〈Trans-EuropeExpress〉,勾勒出一段貫穿法國、維也納、德國的歐陸快車之旅。

TheMan-Machine(1978)

未來主義與城市人的交融,一方面以機械流行樂曲目帶出科幻命題,另一方面譜出城市都會浪漫風情的Synth-Pop。

焦點單曲:〈TheModel〉,八十年代Synth-Pop的藍本,電子流行曲的長青之作。在香港曾被周啓生改編成廣東版。

ComputerWorld(1981)

對未來電腦科技作出預言的想像性專輯,嶄新破格的劃時代電音之作,影響力遠遠蔓延至Techno電音世代。

焦點單曲:〈PocketCalculator〉,將電玩意念引伸到音樂表現方式,live時他們更會手執小型電子樂器站出台前玩出此曲。廿一世紀Bitpop電音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