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海嘯對本港銀行實質影響越趨顯著,據金管局向立法會提交的資料,今年首三季整體零售銀行稅前利潤按年跌18%。銀行面對淨息差收窄壓力加劇,資產質素有轉差迹象,有機會作進一步減值準備及投資虧損。
記者:李嘉麟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將於下周五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滙報本地金融市況,外滙基金第3季情況,將成為焦點。事實上,東亞(023)、富邦(636)、大新金融(440)及大新銀行(2356)先後發出盈利預警,預告今年度盈利將會大跌,可見本港銀行在今次危機中嚴重損手。
淨息差收窄至1.75厘
文件指,受全球信貸危機影響,今年首9個月,零售銀行香港業務的整體稅前經營溢利較去年同期下降18%。銀行淨息差由今年首季的2厘及次季的1.84厘,第三季進一步下降至1.75厘,即較年初減少25點子。該局相信,宏觀環境轉差將會為銀行明年的經營帶來挑戰,銀行預期會進一步提升減值準備及投資虧損,經營成本料亦增加,對盈利構成壓力。
該局又指,雖然本港零售銀行的資產質素仍然良好,但資產質素開始有轉差迹象,特定分類貸款(即次級呆滯虧損)總額繼第二季上升14%後,第三季再上升11%,有關貸款佔總貸款比率由第二季的0.88%,上升至第三季的0.96%;逾期及經重組貸款比率,亦由第二季的0.53%微升至第三季的0.55%。至於住宅按揭貸款質素則維持穩健。鑑於經濟環境的挑戰增加,零售銀行貸款質素有可能下降。
任總指外滙基金連蝕三季
此外,外滙基金第三季的投資表現,亦是市場焦點,在文件中雖未有具體數字。身在美國的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承認,外滙基金連續三季錄得虧蝕,但無透露金額,會下周出席立法會時交待。任志剛說,遇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虧損難免,但外滙基金一向採取審慎投資策略,希望將虧蝕減至最低,強調外滙基金實力依然強勁。被問及外滙基金在第四季會否再虧蝕,任志剛稱,十月份全球市場急跌,外滙基金難免受影響。
本地銀行發盈警情況
銀行:東亞
原因:悉售債務抵押債券(CDO),今年虧損將達35億元
影響:今年盈利將大倒退
銀行:富邦
原因:金融危機影響信貸質素、投資組合及營運收入,回購雷曼迷你債券亦損害盈利
影響:今年盈利將大倒退
銀行:大新金融、大新銀行
原因:涉及華盛頓互惠銀行的減值撥備
影響:今年盈利將大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