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峯會分歧難彌合 中港宜自求多福 - 李平

蘋論:峯會分歧難彌合 中港宜自求多福 - 李平

20國金融峯會今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這將是重新釐定國際金融博弈規則及爭奪話事權的開始。美國總統喬治布殊昨日在華爾街發表演講時,試圖為峯會定調,矢言維護自由市場制度及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導地位,擺出左打中國、右打歐盟的姿態,顯示美、歐、中三巨頭的分歧難於彌合,峯會上可能爆發新一輪爭議,無法穩定環球金融市場,中國和香港宜自求多福。
美國上月邀請各國領袖出席金融峯會時開出三大議題:評估國際社會應對金融危機的進展;討論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探討國際金融領域監管規範和體制改革等問題,爭取達成一些原則共識。而布殊昨日在演講中將議題擴大為五項,新增兩項是:制訂應對金融危機的行動計劃;確保自由市場原則。
歐盟、中國一直將金融海嘯的矛頭對準美國,批評華爾街的「貪婪、投機和管理不善」導致金融危機,要求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法國總統薩爾科齊更是咄咄逼人,直指美元不應再是唯一的世界貨幣。布殊昨日花了很多時間為美國自由市場模式辯護,強調確保經濟增長的途徑是「自由的市場和自由的人民」。他並左右開弓,既嘲諷歐洲許多國家擁有更嚴格的監管,但在金融危機中暴露出的問題與美國沒甚麼兩樣;又以香港、台灣自由經濟的成功,暗批要求美國給予市場經濟地位的中國。
布殊雖然承諾改革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領導架構,讓發展中國家擁有更多的代表及發言權,但同時強調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導地位不會改變,美國將繼續領導世界走向繁榮和和平。

國際金融秩序的重建顯然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國的霸主地位也不會因一次金融海嘯或總統的換屆而改變。筆者認為,出席20國金融峯會的領袖,如果能夠放下成見,在刺激經濟和消費方面聯手推出減息等措施、在金融監管方面推出禁止沽空等臨時手段,已是難得的成果,一旦執着於國際金融秩序的重建,勢必引發環球新一輪震盪。
近日承認低估了金融海嘯對中國經濟衝擊的總理溫家寶,顯然不敢再高估20國金融峯會的作用。中央政府和內地不少省分正密集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希望透過擴大內需,遏止經濟增長急速下滑的勢頭。
中國財政部昨日更首次公開表示,為籌集4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增投資,中央將擴大赤字、發行國債,並會影響明年及後年的預算。溫家寶對增發國債一直態度保守,不想讓外界冠以「赤字總理」,如今決心擴大赤字,顯示內地經濟形勢已陷入困境,令他不能再顧慮個人榮辱。
由於內地面臨的困難超出預期,要中央推出更多真金白銀的挺港措施並不實際。面對經濟連續兩季負增長、正式步入經濟衰退,香港更應自求多福。在加速十大基建、提供更多社會保障方面,港府應借鑑內地經驗,採取更積極、快速的應變措施,在坐擁1,549億美元外滙儲備之際,不應再拘泥於財政赤字問題。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