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讀書人 - 左丁山

兩代讀書人 - 左丁山

星期日睇報紙雜誌,時間比較充裕,可以睇慢啲,睇真啲,仔細咀嚼。星期日《蘋果》副刊「星期天飲茶」董橋之「菜色歲月」,描述一九六七年前後之香港環境,搵食艱難,「我們一幫朋友臉上全是朱石麟電影《中秋月》裏幽光下的菜色,夢也似的歡愉無非是夏天一角西瓜冬天一碗餛飩……」着實使人感慨,嗰陣時左丁山居住於現今稱為波鞋街繁盛地段之一層鹹水樓(至今未拆,等候市建局重建),棲宿於冷巷之上格碌架牀,見不到陽光,究竟如何讀書考試,今已不復記得清楚,而生活最好的享受就是跟隨父親到亞皆老街新華戲院對面之「妙佳」茶餐廳吃兩塊奶油多。
睇完董橋,回味一番之後,再睇星期日《明報》,內有當紅年青公共知識分子(新進文化人如此宣揚)沈旭輝博士與一位年青博士袁彌昌(二○○七年畢業)對談國際關係、國際戰略,講孫子兵法與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融合,據講呢位新科博士袁彌昌「早已習慣了沒有太多人懂我說甚麼」,「先看西方理論再回看孫子,才更有用」。新一代文化人寫稿,十分西化,讓人讀得辛苦,唔知佢哋係唔係用英文思考,用中文繙譯嘅呢?當代留學生(有博士學位者)似乎搵銀甚為容易,如袁彌昌博士話,為美國的戰略研究所寫研究報告,只是advice也有幾萬美金,怪不得這一輩知識分子的最大歡愉並非是冬天的一碗餛飩,而是到巴黎買紅酒。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年青讀書人如董橋,面有菜色,二十一世紀初之年青讀書人沈旭輝、袁彌昌等可能面有酒色,四十年間,香港人之有錢程度,可說突飛猛進,此乃資本主義市場之功也。不過年青董橋時代讀書人忙於求職,忙於保持飯碗,不及其餘。當今讀書人則有閒情品嘗紅酒,批判資本主義,歡呼奧巴馬,預言市場經濟死亡,政府有形之手,必須干預。睇完兩份報紙,就去馬會飲茶,大記者手持TimeOut而至,今期(十一月五日至十八日)好好睇,封面故事就係新占士邦DanielCraig,內裏又介紹十一月十六日開始嘅「香港國際爵士音樂節」,封底內頁就係彭定康訪問,記者問肥彭可否稱之為WhoreoftheEast!呢類問題,四十年前一定唔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