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蠶蛹一個蛋」 - 李碧華

「七個蠶蛹一個蛋」 - 李碧華

近日雞蛋漲價一至兩成,大家對內地蛋仍不放心。自從驗出含三聚氰胺之後,如此普通每日不可或缺的食材蒙上陰影。但泰國蛋美國蛋味不夠濃顏色又淺,貧血似的。等大陸加強檢驗自律供應?看來短時間還得忍受「蛋荒」。
那天內地朋友聊起,問:
「你聽過我們『七個蠶蛹一個蛋』的說法嗎?不如改吃蠶蛹好了。」
蠶蛹?在北京小吃街常見攤檔,把蠍子、蠶蛹一個個竹串起來,在炭火上燒烤。沒興趣也沒勇氣一試。
北方人愛吃,因含有豐富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對身體有益:提高免疫力、延緩機能衰老之類──最具體的,是比得上瘦肉、鯽魚和雞蛋。此點不必懷疑,中國人吃蠶蛹已有1400多年歷史,流傳至今,當然有道理。
只是從一身環節的蠶蛹聯想到剖開之後那個「物體」:蠶蛾的前身,有毛茸茸暗藏指爪翅膀的惡心感覺。
人們喜歡把它汆過,再以薑葱蒜辣椒油鹽大火爆炒,這樣便香酥可口,也因味濃油重,遮蓋一切不良觀感。蒸煮就難看些。蠶蛹、蠍子、蜂蛹、竹蟲、蜈蚣、蟋蟀、蚱蜢……等,都必須經過猛火洗禮,披上亁脆外衣,咬下去,「卟!」的一響,外脆肉嫩,才是極品。
你要吃七個核突蠶蛹?抑一個危險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