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連續第12年在香港舉行,今年主題為「異生界」以電腦程式、生物科技等將各種生物變異成各式各樣的「藝術品」,各個場館變成生物實驗室,保證怪雞過萬聖節的所有活動。
記者:黃家欣
攝影:伍慶泉、陳陶鈞
培植青蛙扒饗宴
Oron是代表澳洲團隊「TissueCulture&ArtProject」出席藝術展,他研究的是結合藝術的生物科技,在澳洲擁有實驗室,從人、動物身上抽取DNA等,再培植為其他形態的「生命」,Oron今次帶來三個作品,聽過他的講解後不禁毛骨悚然。第一個展品「饗宴過後」將他們03年在法國生物科技藝術展的參展作品移到會場,是一張餐桌的裝置,上面有食具,碟上放了一個個透明的盒子,是當時的觀眾吃過後吐出來的青蛙扒。Oron解釋所謂的青蛙扒其實是他們培養出來,「我們從青蛙身上抽取部份細胞,放在培植器內,再注入養份,最後形成一塊塊扒狀的青蛙塊,然後即場拿來煎香後吃。」味道像吃田雞嗎?「因為肉塊缺乏運動,沒有長出肌肉,所以口味像啫喱,反而用蒜頭、蜜糖調的醬汁就好好味﹗」發明這種「無受害者」的肉類,Oron希望讓人反思一些道德問題,「法國人反對基因食物,但他們卻嗜食青蛙的文化,一樣叫其他國家的人吃不消。我們做的肉扒不會傷害動物,對人體亦無害,但這樣又是否合乎道德呢?」幸好今次Oron不打算在香港「培植」食物。
囗餐桌盡頭有三部電視,播放在法國展出的情況,由抽取細胞,到煎青蛙扒及盛宴全個紀錄。
囗Oron從豬身上抽取DNA注入塑膠模內,種植成天使翼、蝙蝠翼及恐龍翼的形態。
怪物出沒快閃突襲
藝術節每年都會搞些CityHack表演,去年用Laser橫跨維港在文化中心畫Graffiti,今年的城市突襲則由XEXGrp主理一個叫「FlashFlock」的大型投影活動,只要在連接電腦的畫板畫上自己設計的怪物,便會即時投射到牆上,並生出手腳或翼,在大廈外牆自由走動,碰上大廈的窗框等障礙物,還會自動折返,另外,更可以用Laserpointer遙控或指示怪物的路徑和動作,幕後主腦Chris解釋︰「我們想做一個互動性較高的遊戲,讓圍觀的人也可設計自己的怪獸。我們會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築物來表演,這讓藝術與整個城市更為結合。」
記者於萬聖節當晚跟隨大隊突襲九龍塘又一城商場,只見他們一行五人純熟地將投影機、電腦及畫板在20分鐘內放好,這是CityHack的基本條件,首先人數不能太多,方便乘車轉換場地,其次Setup要快手,因為每個地點通常只玩約1小時,不能耗費太多時間去裝置,Chris補充,「CityHack的地點是最後一刻才公佈,因要保持神秘感。」實在期待完全版的怪獸襲香江。
食字打字機
由來自奧地利的Christa及Laurent設計的「LifeWriter」(打字機食字),表面上是一部三十年代的古老打字機,當一打字時,就發現連接打字機的紙張,已變成一個電腦屏幕,打出來的文字更會變成一隻隻蜘蛛狀的「異獸」,屏幕就是牠們的活動範圍,不停吃打字機打出來的字母,當食夠之後就會繁殖。將紙捲走或者捲回打字機內,都可以殺死或趕走這些異物。Christa表示作品結合兩個不同時代的介面︰打字機及電腦,並利用遺傳法去編寫異物生長的程式,「以此來比喻人生周期,由出生、成長、繁殖到死亡,同時寓意書寫把思想賦予生命。」異物對每個字母反應不一,生命力甚強。
用鼻來打機
香港人幾乎全民愛打機,今次由黎美琪帶來的電腦遊戲不但用手和眼來玩,而是以嗅覺主導。玩家首先把自己的「拍檔」賦予一種氣味,然後電腦會帶領我們走入森林,這時要用氣味尋會「拍檔」。黎美琪表示在充滿visual的世界內,嗅覺經常被忽略,「就算視覺上的3D效果做得如何逼真,缺少了嗅覺,始終不能被立體化,氣味雖然看不到、亦捉不到,但其實無處不在,包括在我們的記憶,所以氣味能增加現場感。」玩家按動滑鼠就可控制不同氣味噴灑出來,遊戲試圖重新定義對氣味認識。
怪雞節目精選
土炮機械人
吳玉祿原本是北京一個普通的電工技師,學歷亦只有小學程度,但他自1978年起不斷鑽研機械人技術,至今他已創作逾三十個作品,每個都有名字和不同技能,如吳老大會走路、吳老二會跳,吳老五更懂得換燈泡、點香煙、端茶倒水等十項任務。今次「吳爸爸」帶來吳老二十五──機械人黃包車,能接載乘客及駕駛,這個發明之前已被一個內地商人所收購,今次是吳爸爸應藝術節邀請重新再造一個吳老二十五帶來香港。
生化寵物
包裝與百貨公司陳列的玩具無異,實際上卻是一隻有生命、兩腳走路的變種生物。設計概念源於「他媽哥池」一類模仿生物的玩具,然而「主人」對這些「生命」卻不用負責。這件作品是引發大家討論人類以另一條生命作為玩具的問題。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異生界
日期︰即日至11月23日
網址︰ http://www.microwavefes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