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爭也君子 - 李怡

其爭也君子 - 李怡

奧巴馬的當選演說一開始就提到美國的開國元勛:「我們的開國元勛的夢想至今是否仍然鮮活」?八年前布殊的當選演說,引錄開國元勛傑弗遜在大選後的一封信:「我國人民的平穩特質是讓我們安心碇泊的磐石……原則分明,態度理性,我們應該能為自由與和諧的理念貢獻良多。」當時落選者戈爾引用一個半世紀前參議員道格拉斯對選舉中擊敗自己的林肯說:「黨派的門戶之見必須讓路給愛國主義。」
美國歷次大選,當選者與落選者的風度,即使是「做作」,也「做作」得認真而使人感動。美國人身體力行地做到了中國先秦古訓中的「君子之爭」。
「君子之爭」見於《論語》。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必須相爭,就比賽射箭吧。雙方先互相作揖相讓才登堂比賽,賽後互相敬酒。雖競爭,大家還是君子。
然而,中國人似乎是「述而不作」,除了堯舜揖讓之外,自秦以來,政治權力的轉移都是:爭戰而升,下而亡,其和也鈎心鬥角。改朝換代,靠的是殺人遍野;打下江山之後的宮廷鬥爭,也鬥個你死我活。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中國沒有一個公開比賽(必也射乎)的權力轉移制度。沒有「明爭」,就只有「暗鬥」,又或是苛政激發起義,用爭戰流血的方式奪江山,接着又是延綿不斷的殘酷內鬥。台灣經反對派長久奮鬥,好歹建立以民主選舉方式的權力轉移制度,但當選者擁權而傲慢,落選者又不服輸,暫時還沒有建立「揖讓而升,下而飲」的政治文化。
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美國,在政治上最關鍵的權力轉移方面,足以讓五千年歷史、最先提出「君子之爭」的中國人愧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