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末,我曾因玩傳銷而讓生命蒙上污點,令自己和朋友破財,與浪費了數百小時的光陰。
想搵快錢乃人之常情,但因貪得貧,除了自嘆活該,也曾懷疑介紹我入會的上線,十載相交,也會存心騙我?
我只向朋友埋手,三周內已招攬了八名下線,但從佛學來看,自己是「好心造業」。
「人是理性動物」的稱譽,在群眾游說的場景下隨時報廢。我也為朋友們「首次聽道便決志」而感驚訝。在我還未能提供佣金支票佐證的初階,朋友已急於簽卡入會。其實,以他們的才智,不可能在一晚內掌握公司的產品、制度和背景,看似「願者上釣」,其實還是基於對本人的「信任」。當我洞悉產品只是令「計劃合法」的幌子,和經歷佣金制度連番修改的惡夢後,才醒覺「累街坊」了。細數「組織圖」,下線已超過二十人,我悔之已晚。
相信在「迷債事件」中,部份老人家的投資決定,也是建基於對銷售銀行的絕對信任,「雷曼」的寶號已屬次要。迷債出事前,香港存戶普遍對銀行忠誠,一生只用一家銀行的不在少數,存戶在銀行櫃位前,心理處於幾近「零防範」狀態。
迷債爆鑊,讓人認清銀行在撤銷利率管制後的面貌。近來的美國房屋次按,內地的奶粉含胺,結合傳銷的經歷,甚至遙看美國大選,我得出這樣的啓示:「人是感性動物,易被游說和煽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