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托市行動真的停不了。
繼英國、美國推出數千億美元的救市或刺激經濟方案後,中國政府前天宣佈四萬億人民幣的空前刺激經濟方案,並表明將改變貨幣政策,放寬銀根,不再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
從各國政府先後減息及推出刺激經濟方案來看,各主要經濟體包括幾個新興經濟強國政府在經濟問題上的合作正逐步加強,不協調的情況正逐步減少。這種通力合作的態度對穩住全球經濟形勢,對抗金融海嘯肯定有積極作用。
翻看歷史,很多國際經濟危機之所以不斷擴散,之所以不斷擴大正是由於各主要經濟體不肯互相合作甚至互扯後腿所導致。
以三十年代的大蕭條為例,美國股市大跌,銀行倒閉及信貸緊絀變得非常嚴重;但各國政府力求自保,沒有聯手放寬銀根,甚至加快追收貸款,力保本國幣值,力保本國企業的貿易額。在這種互不協調甚至互相殘殺的狀態下,大蕭條像急性傳染病那樣從美國蔓延到歐洲以及其他地方,令全球陷入漫長又深重的經濟危機中。
七十年代初全球外滙市場大幅波動,美國政府突然單方面宣佈放棄金本位制,讓美元自由浮動及大幅貶值。其他國家被殺個措手不及,要耗費大量資源阻止本國貨幣升值,最終令全球經濟大幅放慢,無復六十年代時的高速增長。
今次金融海嘯如果各國繼續各自為政,互不相助,那不但令各項救市措施的效用大大減低,並可能製造機會讓市場上的狙擊者或某些對冲基金渾水摸魚,乘機趁亂獲利。試想想若果只有英國豪擲千億救銀行及托市,歐盟袖手旁觀的話,英鎊便隨時成為外滙炒家狙擊的對象,進一步加劇英國的金融動盪及經濟危機。現在各大工業國及金磚四國聯合放水,外滙炒家便難以針對個別國家的貨幣炒作,對冲基金便難以藉口某國財赤嚴重出手,這正是聯合行動的一個重大好處。
當然,中國政府推出四萬億元的救市方案不但是為了與其他國家聯手穩住全球經濟,更是為了穩住本國經濟以免硬着陸。經過近五年的超快速經濟增長後,中國經濟到今年第二季已有點無以為繼的迹象,特別是曾經是經濟火車頭的房地產業更陷入嚴重的衰退,樓價大幅回落,空置樓宇數目激增。
此外,內地股市短短一年多以來下跌七、八成,蒸發的財富及資金非常驚人。再加上外圍經濟不穩,出口增長大幅放緩。可以說,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幾根支柱包括房地產投資、出口、熾熱的投資市場都已洩了氣,無法再拉動其他經濟環節增長。在這樣的情況下,仍擁有不少資源的中國政府自然不敢怠慢,自然要大力出手救市了。
同樣重要的是,中國的經濟危機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開放改革雖然帶來迅速的經濟發展,可也令中國社會的內部矛盾激化。當經濟快速增長,經濟成果仍能一點一滴的往下滲,弱勢社群及居民仍能有活可幹時,社會矛盾還不致惡化。但當經濟放緩,社會下層再分享不到發展成果時,民怨民憤便會迅速爆發,社會動亂便難以避免,甚至可能出現質疑開放改革政策、質疑中共執政地位的聲音及群眾活動。
為免經濟放緩演化為社會、政治危機,中國政府當然要不惜工夫、毫不手軟的救市、托市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