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粥」的故事 - 李碧華

「及第粥」的故事 - 李碧華

廣東粥店可點粥品很多,魚片、皮蛋瘦肉、牛肉、豬紅、艇仔、蠔豉菜亁、鯪魚球……都百吃不厭。那天我們不動腦筋,便叫了及第粥。
「咦?這些豬雜,為什麼竟然成為『及第』?」
「對了,從沒想過這問題。」我道。一頭豬,除了豬毛外,每個部位都可食用,各有風味和烹調方式。但心肝粉腸等內臟不過是「下水」,地位不高,名稱不雅,價格不貴。在台灣喚「狀元粥」,花蓮就有名店。「狀元」、「及第」都指科舉高中。從前必有位寒窗苦讀的才子吃過這粥吧。
據說,明代廣東才子倫文敍年幼家貧,賣菜為生,隔壁粥販憐幼惜才,每天以光顧為名,着倫送一擔菜至,然後以豬雜生滾粥招待,權當午餐。後來他高中,重回故地再吃一碗粥,書匾《及第》相贈,名傳廣州。
當然,也有別的傳說:晚清某肉販目不識丁,為記帳方便,向家附近的塾師學了「豬肉、豬肝、豬粉腸」七字。後來開科考試,他竟在卷上寫此七字上繳,恰巧應屆考官就是那名塾師,不想他失望,代作文章呈交,其後肉販高中……後面還有一中再中的官場荒謬。好笑,「欺君之罪」怎值得流傳?
比起來,念舊、感恩、圖報,才是文人美德,情願聽這個故事。也許現實並不浪漫,下水又稱「雜底」,口快之餘,才變成「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