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聲」 - 李碧華

「新聲」 - 李碧華

收到TheNewVoiceClubofHongKong(新聲會)對《「哼哼男」心意》(十一月三日)的回應,令我對喉癌有更多認識。
喉癌確實起因至今未明,也未算「頭號殺手」,大量吸煙和喝酒的人患病機會較大,治療法包括電療、化療及手術。
我那日在電梯中遇到的男士,說話經常因停頓而發出「噴氣怪響」,相信是用食道發聲所致。
C告知,當患者接受全喉切除手術後,口和肺之間再沒有連接的器官,因此外科醫生會在患者的頸上開一個孔洞,稱為「氣管造口」(或「呼吸孔」),患者能正常飲食,但卻要透過氣管造口呼吸和咳嗽。
失去發聲能力之前,患者可以先去看一位言語治療師,討論各種不同發聲法,至於採用哪一種,取決於手術後和個人情況:──(1)氣管食道活塞瓣發聲法(人工聲瓣)。(2)電動喉頭發聲法(電子咪),(3)氣動式喉頭發聲法(喇叭仔)。(4)食道發聲法。
「新聲會」其中一項重點服務,是到醫院探訪手術前及後之病友,以「同路人」身份給予支持,協助其面對和了解有關疾病及護理。我有幸偶遇誠懇的義工,當然也希望大家關注這份心意。
說來也微妙,本來擦肩而過的陌生者,甚至記不起容貌──但茫茫人海中,竟有此番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