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立醫院醫生升遷機制一直被詬病「只益自己友」,醫院管理局為改革副顧問醫生及顧問醫生的晉升機制進行諮詢,提出由現時各醫院自行揀蟀,改為由醫管局總部統籌,預計最快明年初推行。在金融海嘯衝擊下,醫管局亦預計來年醫生流失率由約7%,輕微下跌至5%至6%,有助紓緩人手緊張。 記者:陳沛冰
現時晉升權力下放予各醫院,醫院通常只晉升院內醫生,情況被批評為製造醫院山頭主義及對其他醫院醫生不公。醫院出現空缺後才招聘,可能要很久才能填補,也不保證一定會升人填補空缺,有時更令人質疑為某員工度身訂做職位。
列輪候升職名單
醫管局人力資源主管羅熙達表示,正就改革副顧問醫生與顧問醫生的升遷機制諮詢醫生,新機制下,該局總部每年初會收集各院預計的空缺數目及專科,然後進行遴選工作。遴選委員會擴大至包括七名聯網總監、有醫療專業背景的總部總經理、香港專科學院提名的專家、該局董事局或醫院管治委員會成員。
面試設有統一要求及評分標準,委員會會挑選多名合資格升職醫生,按面試成績高低,列出一張輪候升職名單。當某醫院有空缺時,便會安排在名單中排首位的醫生升職。有關方法可令醫生獲公平及有系統的升職機會。
羅又指,輪候升職名單有效期為九個月,名單上醫生數目不會太多,出現空缺後,醫生兩個月內會獲安排升職。初步估計遴選委員會每年進行約100次面試。若醫生贊成改革,醫管局會於明年初先在升職副顧問醫生推行,2010年會應用於升職顧問醫生。
憂忽略臨床表現
前線醫生聯盟主席羅志峯歡迎有關改革,但擔心遴選委員會未必知道醫生臨床工作表現,只靠論文或面試揀人。
此外,羅熙達表示,在經濟不景下,預計來年醫生流失率會由約7%,減至5%至6%,短期內有助紓緩人手壓力;去年護士流失率4.5%創新高,相信亦不會再升或跌,仍要繼續積極招聘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