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來電郵詢問,以現時情況是否可以做九成半樓按?我在《聰明借來創富錢》一書中,有詳細解說不同借貸的利弊。在市場上,七成按揭好像是一個定律,最少就是借七成、供20年,甚至是更多更長。我的想法剛好相反,要借得少、供得短。
理由是風險管理的問題,借得越多,變負資產的機會便越大。舉例說,物業價格是500萬元,承造九成半按揭,即借475萬元,以個人理財算式計算,原本沒有借貸時是:資產-負債=財富(25萬元-0元=25萬元),做了九成半樓按後,財富仍是25萬元(500萬元-475萬元=25萬元)。
要借得少供得短
現時樓市向下是個趨勢,只要樓價下跌5%至475萬元,財富便是零(475萬元-475萬元=0元);要是樓價不只下跌5%,而是10%,業主便成為負資產一族(450萬元-475萬元=-25萬元)。
當然,借貸額是會隨時間而減少,但其速度一定會比樓價跌幅小。在跌市時,高比例的借貸甚為不智。再者,以公司為例,普遍的負債比率是20%至40%。置業者如果借九成半按揭,借貸比率便是95%,是十分高的水平,令每期還款的金額增加,利息也越多。如要減少每期還款金額,可能要加長年期,年期長了,利率變化風險便越大。
讀者要注意自己工作的穩定性,借九成半按揭,20至25年的負債是沉重的負擔,在升市時可以令你很快致富,再以上例去說明,樓價上升10%至550萬元,投資者的財富便由25萬元增至75萬元(550萬元-475萬元=75萬元),這是投資物業的吸引之處。
高比例借貸甚不智
因為本金增大,令投資者可以購買原本買不到的東西,即是利用槓桿原理,把小量本金加大,達致購入目的,情況與以孖展去投資股票、去認購新股差不多,所以投資者應考慮物業上升及下跌的風險。
因此,有一派人是不會利用借貸置業,因為他們害怕貸款帶來的不安。我建議投資者,應先弄好自己的財務,打好收支基礎,分析負債水平後才去借款,斷不可只以高借貸便決定入市。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