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為己悅者窮 - 李怡

男為己悅者窮 - 李怡

兩岸四地,在道路的名稱上,香港與大陸、台灣、澳門都不同,香港的道路都稱之為「道」,如彌敦道、告士打道,都是「道」,其他三地都稱之為「路」,如台灣的南京路,大陸的解放路。因此有人說,香港是「無路可走」,其他三地則「此道不通」。
最近看到台灣知名的紫藤廬茶館負責人周渝說了一句話,他說:「『道』這個字,一個首一個走,路走第一次才叫道,跟人家走就不是道。」這是對「道」這個字的拆字詮釋。因此,香港以「道」來稱呼路名,是表示香港在華人社會中走的從來都是第一次的路乎?從自由、法治在香港領先於其他三地來看,誰說不宜?
魯迅說,「路是人走出來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所以,走的人多了,才是路,第一次走就是道啦。
讀到對「道」的拆解詮釋,是在台灣的《壹週刊》。台港兩地的《壹週刊》,每期都有「壹人壹句」欄,收錄時人的名句。我一向喜歡讀名句,所以此欄是每期必讀。
另一時人名句出自台灣名廚鄭衍基。他曾家道中落,背負巨債,但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終走出一片天。他的名句是:「人要改命不可能,要改運很簡單,就是要勇敢地面對。」
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能夠自己掌握的只有「運」,比如時逢金融海嘯,許多人的「命」都差不多,但能勇敢面對的就有「運」了。
香港《壹週刊》有一句引自內地短訊:「女為悅己者容,男為悅己者窮。」
這句的妙處在把「容」字改為「窮」,就顯示了男女的差別。不過,我覺得如果改為「男為己悅者窮」也許更恰當。男人不大會願意花錢在「悅己者」身上,只會花在「己悅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