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讀了我於上星期五文章後,問我是不是已大舉入市?答案是還沒有。上星期我僅小量買中信泰富(267),目的是賭澳元升值,只要澳元升值,就可以沽出中信泰富獲利,賺一點零用錢。
炒家大劈價執筍盤
我已經說過,那股已經上岸的心態使到自己已無當年之勇,更何況金融海嘯的確是生平所未見,多年來幸運地賺到一些錢,目前想買樓的念頭可能強過買股票,仍打不定主意。樓價只要特區政府堅守「勾地」政策,土地供應有限,價格不可能大跌。目前銀行收緊按揭,對我而言,反是有利條件,因為我有條件不必借錢買樓。現在樓價正在下跌中,一些炒家炒「燶」樓要「大劈價」,幸運的話也許可以遇上這類「筍盤」。
買樓與買股最大的分別是:股價波幅太大,影響心理健康,樓價只要能夠做到毋須樓按,則不會有甚麼壓力。買樓收租是我將來的退休大計,兩千年來,中國的地方鄉紳就是靠買地收租當地主而一代傳一代,這是最簡單的保護財富方法。
日前在一個投資講座上聽到美聯(1200)某高層談起社區活化對商店物業價格的影響,他舉港島中區至半山的行人電動梯及時代廣場為例,那條行人電動梯造就了Soho區不值錢的商店,時代廣場也使到羅素街原本的賣豬肉的商店變成高檔消費的商店。嘩!買中這些社區活化的商店物業等於是天賜橫財。
不過,新世界發展(017)在尖沙嘴河內道的舊區活化項目就害慘了不少人,我也是其中一名受害者。許多人看到時代廣場的成功,紛紛一早就入市買下河內道及附近的商店,一心一意等新世界河內道項目完成入伙就可以發財。那裏知道這個項目一拖再拖,至今仍未入伙,使到河內道商店物業的炒家高價買舖一筆資金壓在那裏,動也不能動。我也因為看到河內道項目而遲遲不肯賣掉新世界股票,眼看着這隻股的股價由高位下跌,這隻股是2003年低潮時買入的,原本打算高潮之後該賣掉,但是一直因為看好河內道的發展項目而不捨得賣,前一陣子更幾乎跌近當年的成本價,見財化水。
開吹水會一事無成
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到的甚麼經濟機遇委員會終於成立,據說今日開第一次會,委員皆是巨星人物,希望能有作為。但是,我仍然懷疑,這些人皆是日理萬機的人,那有時間真正地為特區探討甚麼經濟機遇的東西,我擔心這個委員會最終好像董建華當年邀請一批國際巨星當顧問,大家噴噴口水,最後一事無成。也許,特區政府更需要的是一批全職的經濟政策研究員,而不是本身忙得分身無術的超級巨星。
曾淵滄
作者為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