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7歲的季羡林曾這樣概括自己的學術研究範圍:「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在去年初出版的《病榻雜記》中,季羡林呼籲外界摘下他頭上「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項桂冠,還他「一個自由自在身」,官方新華社因此改稱他為「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牛棚雜憶》反思文革
其實,季羡林並不是只會講沒幾個人懂的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而是為人幽默風趣,著有《留德十年》、《清華園日記》、《人生絮語》等文集,其中不乏傳誦一時的雋永之句。他在反思文革的《牛棚雜憶》指出,「印度的地獄是真正的博大精深」,而文革「牛棚裏製造的恐怖氣氛,同佛教地獄比較起來,遠遠超過印度的原版」,一想起牛棚日月,「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寒而慄、毛髮直豎」。
在《牛棚雜憶》中,季羡林不僅回憶當年的痛苦,也連連提出「文化大革命為甚會發生?」、人們「吸取了教訓沒有?」等問題,希望「為中華民族的後世子孫做一件好事」。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