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克林頓1992年競選時有這樣一句口號:"Istillbelieveinaplacecalled`Hope'."(我始終相信「希望」這地方)。口號有好幾重意思,其一是他在Hope這個阿肯色州的小鎮成長,其二是他想借自己的成長經驗、借Hope這個地方為飽受經濟低迷困擾的國民打打氣。
奧巴馬曲折成長路 激勵人心
奧巴馬當然想為國民帶來希望與憧憬,只是他不能用他的背景或出生地做文章,因為他的成長背景複雜得像個大熔爐。他的父親是個肯雅留學生,他自己在夏威夷出生,在印尼度過童年歲月,再回到夏威夷升學,後來是哈佛、芝加哥。這樣「多姿多采」的經歷令奧巴馬的成長之路比其他人更曲折困擾。也許因為這個緣故,他選了「Yeswecan」作為幾次重要選舉包括今次總統大選的重要口號,希望以自己的經驗激勵人心,鼓舞士氣。
作為競選口號,「Yeswecan」可說非常切合時宜。不管從政治或經濟上來看,美國人現時比任何時候更需要這股「Yeswecan」的勇氣及決心。
先說政治,在克林頓及喬治布殊16年的管治下,美國內部的政治分歧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民主、共和兩黨即使在事關國家重大利益的問題上也不肯衷誠合作,也要互扯後腿。最新近的例子就是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雙方領袖達成的協議臨門告吹,令方案一再拖延,令危機進一步加深。而在其他事務上,兩黨也是互相攻訐,難有共識,令美國任何改革都寸步難移。
除了主要政黨各走極端外,不同地區人民也走向分化而不是共融。南部、中西部州分成了共和黨的鐵桶江山;東北部及加州則是民主黨的根據地,共和黨人難越雷池半步。過去兩屆大選這種壁壘分明的情況更明顯,整場選舉往往只由一個或少數幾個游離州分定勝負。若果不打破這樣的政治鴻溝,美國的政治生態將更扭曲。
當然,更大的問題、更逼切的困難還在經濟上。從次按危機到金融海嘯,過去18個月來美國的經濟危機不斷加深,歷史悠久的大企業要不是奄奄一息就是關門大吉;失業率迅速飆升,經濟步入衰退,美國人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對消費的信心更創幾十年來的新低。一些美國的核心價值如自由市場體制受到衝擊及質疑,一向傲視全球的美國核心企業如金融銀行業成了重災區。
政治經濟困局 需要勇氣領袖
面對巨大的衝擊,面對難解的政治經濟困局,美國人感到迷惘,感到不知所措,他們自然期望出現一位有生氣、有勇氣的領袖協助他們脫困。適時提出「Yeswecan」這句豪言壯語的奧巴馬,身體力行凸顯「Yeswecan」的奧巴馬自然較容易打動選民,自然較容易爭取選民的支持,難怪他能在黨內初選擊敗大熱門希拉莉,又在白宮之戰一直領先麥凱恩了。
註:白宮之戰已到最後階段,筆者未來一星期會在奧巴馬的大本營芝加哥評析選戰的最新發展,見證奧巴馬如何締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