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濃入淡與由奢入儉 - 林夕

由濃入淡與由奢入儉 - 林夕

《菜根譚》道:「濃處味短,淡中趣長」。
記住這八字真言,讓我省回不少錢。事緣十多年前,有台灣朋友認識了一個茶農,之後每年兩季就通過他,得以買到該茶場最好的高山烏龍。品茶二十多年,從未喝過那麼好的烏龍,光打開來就有股清香撲鼻而襲,沏出來,真得要這品質,才沒有辜負那聞香杯的存在。我每天從起來到睡前都離不開茶,茶具就在書桌旁,隨時候命。
就這樣,越喝越「知」味,正因為知道了曾有烏龍可滋味若此,從內地來的烏龍,比較之下,折墮點講,不能入口。結果當然一如毒癮,逃不過舌頭快感遞減的規律,因為喝得太密,越喝越濃,才能維持當初的香味,直至濃到泡久一點都成苦的程度,才醒覺已走火入魔,可惜嘗試跟正常比例泡,按壺身大小放四分一茶葉,濃得化不開的味覺,已不能分辨到「淡中趣長」的趣。
既然濃到味短,又不是普洱,再大量喝這樣本該清中見甜的難得極品,也是浪費金錢,糟蹋珍藏,不如留給尚未麻木的舌頭來品嚐好了。自此,我故意委屈自己的味覺,用再便宜都不會出甚麼大事的壽眉代替,喝到忘了茶該有的種種好。我想,直到變成Y世代般,以樽裝茶當茶,對茶道一無所知的時候,才有資格再次喝那批極品,那時,即如長久不吃甜酸苦辣,才吃出豆腐之淡趣,也能還那烏龍一個公道。
由濃入淡與由奢入儉一樣,好茶如我,這一年靠白茶花茶度日,少點抵抗力都不行,但用來交換將來反樸歸真的舌頭,重拾對雲淡風清的欣賞力,還是值得的。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