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高原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心在高原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因失學,看什麼書都要「無師自通」。做童工時,衣食打發過後的餘錢就是買書。也每天看報。傍晚時分每見一毫兩份的「拍拖報」。當時常拿來做床邊讀物的有《新生晚報》、《香港時報》和《星島晚報》。路易士(李雨生)、三蘇(高雄)等人的文章看多了,就成為他們的「粉絲」,不自量力的寫信表示仰慕之意。難得的是他們沒有冷落我這個「小朋友」。高雄是我1968年回港任教後才有往還的,但我跟李雨生早在到台大讀書前就認識了,至今還感謝他年節時請我到他家吃飯。
李雨生在《新生晚報》連載的小說,我斷斷續續的看了不少。印象中他的文字總透着一絲絲離鄉背井的傷痛。記得他在一篇文章引過蘇格蘭詩人彭斯(RobertBurns,1759-1796)的句子:「我的心在高原,我的心不在這兒/我的心在高原,追逐着麋鹿」。(Myheart'sintheHighlands,myheart'snothere/Myheart'sintheHighlandsa-chasingthedeer.)
我當時年紀小,跟長輩見面,不好意思問人家的年齡籍貫,所以至今還不知李雨生是從那裏「南來」的。可以斷言的是,不管他來自大陸那一個省份,人在香港,朝思暮想的還是心中的「高原」。鳳三的《托盤私記》常常出現這句口頭禪:「從前在上海」。四五十年代「南來作家」中,有些是到了香港才為生活所迫而賣文的,如李雨生。有些在大陸早有文名,如徐訏和李輝英。但他們共同的特色是:在他們作品中出現的香港時、地、空總欠缺一種「現場感」。
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世變,得由「土著」作家來記述才有把握。其中表表者是高雄。黃繼持認為他以「經紀拉」筆名寫的《經紀日記》,「可視為承接晚清以至民國的社會通俗小說。寫世情不避庸俗,說人情不隱劣德,誇張裏有揭露,諧謔中有諷諭」。用當時的流行話說,經紀拉生活的圈子,是個「鱷魚潭」,所有的人際關係,均以「效用函數」(utilityfunction)來衡量。為了追求利之所在,用盡所有手段,無視道德制約。在政治層面上,不分是非黑白,隨時可左可右。下引《經紀日記》一節:
心中有事,一早醒來,剛要出門,老妻回來,正要向她教訓幾句,她狠狠的望我一眼,祇好望風轉𢃇,安慰她道:「你看來很是疲倦了,有話今天晚上再說罷。」肚子盤算,打麻雀怎會打到頭髮蓬鬆,急於搵錢,立下了志願發達之後,再行齊家。
這階段的經紀拉,每天機關算盡所得,也不過是蠅頭小利,供不起妻子的揮霍,只好半閉眼睛讓「老妻」去打通宵麻雀,狩獵她的「恩客」了。高雄還用了不同的筆名寫過《馬男狗女》、《石狗公日記》和《豬八戒遊香港》這種暴露香港社會光怪陸離現象的諷刺小說,雖然是「商品化」的東西,但正如黃繼持所說,「隔了一段年月重看,這路小說提供的社會歷史資料,以至日常語言變化,往往比『正統』的小說乃至學術著作更為具體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