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兩語:氣氛推動行為 - 倪膳君

三言兩語:氣氛推動行為 - 倪膳君

已故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墨寶」,不久前被政府逐一破壞(或清洗)。對香港集體回憶被毀,政府部門互相卸責,無人認頭,只聲稱會作調查。
政府無疑是太清楚港人個性:氣氛推動行為。像曾灶財剛去世時,氣氛推動人群堆積在「墨寶」前拍照留念,惟當中有對其作品真正研究,不論最終結論是曾灶財留下的是墨寶、塗鴉,還只是回憶的,又有多少?像今次的「大清洗」,經一輪拖字訣,到最後仍有熱情追究到底的,又有幾人?
曾灶財留下的是墨寶塗鴉塗污還是藝術,不是本文的討論點。只是既然其傑作曾經蘇富比拍賣,應用於時裝設計,以及被大量生產成生活品牌的簽名式產品,商業價值不需懷疑。(曾灶財人生叫人最值得深思的部份是:何以一個出名的創作人,生活竟如此拮据?)政府常掛在嘴邊的「文化/創意」,其實最佳代言人就是曾灶財,能不理回報持續創作的,捨他其誰?
如說Banksy是英國塗鴉大師,香港代表便是曾灶財。但人家可以出版專書,導人到塗鴉地點朝聖。同樣的事發生在香港,遊人抵達景點時看到的只會是突兀的一塊大色磚。
說到政府掩蓋塗鴉的方法,也很弔詭:到底是牆上一幅被設計過,或圖案或文字的塗鴉(請認清與塗污之分別)比較有礙觀瞻;還是政府部門為塗而塗的一層不對色不對調的油漆較欲蓋彌彰?
香港不會有Banksy,不是看扁本地的街頭藝術家,而是即使有着其技法、意念、觸覺,這裏亦容不下。別說身家暴漲的Banksy,連不計回報的曾灶財也不。

倪膳君
自由撰稿人